这首诗《和筹堂述怀(其一)》由金末元初的诗人李俊民所作,通过“长恨周人咏黍离”开篇,引出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诗人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与反思。
“长恨周人咏黍离”,引用了《诗经·王风·黍离》中的典故,原诗描述了周朝灭亡后,一位周朝遗民路过故都,看到一片荒凉景象,不禁悲从中来,唱出“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的诗句,以表达对故国的怀念和哀伤。这里,诗人借用这一典故,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同时也暗含着对现实的隐忧。
“不期亲到闵周时”,意为没想到自己会亲自经历这样的时代,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社会状况的深切关注和忧虑。这里的“闵周时”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的映照,暗示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敏感感知。
“一朝小雅废将尽,何处如今更有诗”,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小雅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代表了古代文人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追求。诗人感叹,在这样一个时代,这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似乎正在消逝,再也难觅如诗般美好的情感表达。这不仅是对文学艺术的担忧,更是对社会风气和人文精神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和对现实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敏锐洞察力和对文化传承的深深忧虑。在金末元初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李俊民以诗言志,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