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茅山

山以人得名,去来关隆替。

犯雨访句曲,谅亦有冥契。

依夕忽如朝,舆步踏残霁。

天高百灵肃,山空众响厉。

岭上自白云,真人已天际。

始悟洞壑迹,祗是真仙蜕。

按图穷物隐,岁晚冰霜闭。

形式: 古风 押[霁]韵

鉴赏

此诗《游茅山》由明代诗人钟惺所作,描绘了作者一次游览茅山的经历与感悟。

首联“山以人得名,去来关隆替”开篇点题,指出山峰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有人的足迹和故事,而人的来去则关乎着山的兴衰变迁。接着“犯雨访句曲,谅亦有冥契”两句,写出了作者在风雨中探访句曲山的场景,暗含着与山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或默契。

“依夕忽如朝,舆步踏残霁”描绘了夕阳与晨光交错的奇妙景象,以及作者在雨后初晴的山路上行走的情景,表现出一种时间流转、自然更迭的美感。

“天高百灵肃,山空众响厉”进一步渲染了山间清寂的氛围,天空高远,万物肃穆,山谷空旷,各种声响显得格外清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意境。

“岭上自白云,真人已天际”则通过白云与远方的景象,象征着仙人已远离尘世,隐居于天边,表达了对仙道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始悟洞壑迹,祗是真仙蜕”点明了作者通过这次游览茅山的经历,开始领悟到洞穴与山谷中的痕迹,不过是真正仙人的遗留,暗示了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与理解。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载体,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感悟与哲学思考,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寓言寓意的艺术手法,同时也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与对超然境界的追求。

收录诗词(43)

钟惺(明)

成就

他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见《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经历

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曾任工部主事,万历四十四年(1616)与林古度登泰山。后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归乡,闭户读书,晚年入寺院。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

  • 字:伯敬
  • 号:退谷
  • 籍贯: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
  • 生卒年:1574~1624

相关古诗词

送闵同生还苕

竟陵生桑苧,吴兴明松雪。

我留茶外思,君补画中缺。

吾家盛池塘,芳草芳不绝。

入君幽梦长,舟尽添车辙。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题画竹卷

淇澳纪卫风,渭滨存汉官。

彼美君子德,致用非一端。

何来托根非,遂觉据地难。

或欲拔千条,或须斩万竿。

人情夫岂远,忌等当门兰。

湫隘匪所宜,根株贵得完。

可以倾朝阳,可以凌风湍。

无为人所媚,无为物所干。

庶几松柏朋,相将保岁寒。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过澄怀阁

昔我离山居,閒池点青萍。

今我复来兹,所闻尽秋声。

曾是俛仰间,时物忽已更。

因之发长叹,慨然念无生。

形式: 古风

上太行

驱车上太行,山顽无奇石。

逶迤有千盘,石磴转偪侧。

譬如摩空鸟,渐与青云迫。

俯见苍崖间,春花间红白。

山家爱尺土,纵横界如画。

上有千年碑,孔父留辙迹。

摩挲落日迟,返景射石壁。

祗虑豺虎骄,解鞍投荒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