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应宁三首(其二)

君年十三四,蚤以奇童称。

奉诏入翰林,时人羡登瀛。

甲第岂不贵,中书地亦清。

终为遗珠叹,不使四海惊。

我年虽稍长,学业竟何成。

送君沧江去,江树远含情。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送杨应宁三首(其二)》由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描绘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与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

首句“君年十三四,蚤以奇童称”,赞美友人自幼便才华出众,早被世人誉为奇才。接着“奉诏入翰林,时人羡登瀛”两句,描述友人因才华横溢而受到朝廷的青睐,得以进入翰林院,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这里巧妙地运用了“登瀛”这一典故,形象地表达了友人在学术界的地位和成就。

“甲第岂不贵,中书地亦清”两句,进一步赞扬友人所处环境的尊贵与清雅。甲第,指贵族府邸;中书,即中书省,是古代官署之一,地位显赫。这两句既是对友人身份的肯定,也暗含对其人格高洁的赞赏。

然而,“终为遗珠叹,不使四海惊”两句转折,诗人感慨友人虽才华横溢,却未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其全部光芒,留下了一丝遗憾。这种遗憾不仅关乎友人的个人命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使用的局限性。

最后,“我年虽稍长,学业竟何成。送君沧江去,江树远含情”四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学业无成的自谦,以及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诗人将情感寄托于送别场景,通过江水和江边树木的形象,营造出一种深沉而悠远的离别氛围,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细腻。

综上所述,《送杨应宁三首(其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友人才华的由衷赞叹,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些许无奈和感慨。

收录诗词(1558)

李东阳(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字:宾之
  • 号:西涯
  • 籍贯: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
  • 生卒年:1447年-1516年

相关古诗词

送杨应宁三首(其三)

君本滇阳人,还生岭南地。

巴陵非故乡,京口亦何意。

莫问东西踪,浮生本如寄。

松楸翳成阴,桑梓郁交翠。

所至各萦怀,功名勿留滞。

吾生半南北,归与子同计。

旧业空衡湘,侨居托幽蓟。

向来金陵路,展转劳梦寐。

造物不我仇,卜邻愿当遂。

此意君独知,吾言谅非戏。

形式: 古风

寄王丹徒公济二首(其一)

我昔览京口,遥登浮玉峰。

江山伟形观,远睇开尘蒙。

时无故人在,独往遗形踪。

别来十五年,我友游江东。

同心不相值,迹与参商同。

君今领民社,王事方在躬。

宁能纵耳目,或可披心胸。

幽怀倘予忆,愿寄南归鸿。

形式: 古风

寄王丹徒公济二首(其二)

美人别我来,赠我冰丝弦。

弦直似君操,弦清似君言。

一弹不成调,再鼓不成欢。

旧曲不复记,离愁莽无端。

山高水复远,君去何时还。

我琴不必工,虽工向谁弹。

古人知音少,今人知音难。

形式: 古风

不寐

遥夜耿无寐,悠悠对青灯。

幽怀不盈掬,缕结如春绳。

垂髫弄柔翰,滥采世上声。

弱岁忝科籍,冠簪奉明廷。

生平四十载,鬓发白几茎。

岂不愧窃禄,日给粟数升。

惟馀素心在,不与炎凉更。

营营彼何物,集我垣西庭。

沾我白苧裳,涴我素玉屏。

城狐不敢问,市虎难为撄。

涂人勿复道,知者已复惊。

曾参岂杀人,不疑本无兄。

内省寔自疚,人尤竟谁能。

不闻谤贪者,足浼夷齐清。

古人重不辩,辩极翻益增。

志士耻苟免,壮夫想孤征。

拟寻江湖兴,未结松筠盟。

故国隔湘水,旧游在金陵。

兹谋苦不遂,郁郁竟何成。

誓存操修节,谨独戒未萌。

闭门索古义,著书见高情。

著鞭让祖生,割席效管宁。

从此毕馀志,垂休俟千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