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居杂诗(其三)

越人多信鬼,此风盛今日。

居丧延浮屠,因鬼乃及佛。

释氏有何能,云有忏悔术。

斯言若安听,已犯异端律。

置亲于有罪,子罪先可杀。

近来取悦耳,箫管杂饶钹。

黄冠更狂诞,上表达天阙。

吾徒读儒书,睹此愤难遏。

伊川程夫子,遗言当载笔。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清代社会中的一种现象,即越地(今浙江一带)民众普遍信仰佛教,甚至在守丧期间也请和尚做法事,将佛教与对鬼神的信仰混为一谈。诗人批评了这种过度依赖佛教以求解脱的行为,认为佛教徒所谓的“忏悔术”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导致亲情关系的疏离,因为将亲人视为有罪是违背儒家伦理的。

诗人强调,儒家经典教育下的读书人看到这种情景应感到愤慨,因为他们不能接受将亲人的罪过归咎于宗教仪式。他还提及了程颐(伊川先生)这样的儒家学者,暗示他们的教诲应当被记录下来,以提醒世人回归正统的道德观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儒家和佛教的立场,表达了对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坚守和对社会风气偏离的忧虑。

收录诗词(9)

陈光绪(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间居杂诗(其四)

海外罂粟膏,色如乌鸦乌。

因名曰鸦片,论值贵锱铢。

初来到闽粤,渐渐及九区。

吸食有定候,不可一刻逾。

山肩日以耸,冻梨日又癯。

彼方与友共,人已将鬼呼。

或日倭芙蓉,采入医家书。

疗病屡有验,精神赖提扶。

不知能毒人,毒深形已枯。

记否万历朝,曾禁澹巴菰。

形式: 古风

间居杂诗(其五)

古人重去国,越俗轻远游。

读书甫及冠,遽为衣食谋。

饥驱出门去,不惮道路修。

所营无他业,刀笔多依刘。

非不供甘旨,莫慰父母忧。

欲归不得归,白云空悠悠。

他乡作羁客,何如田间叟。

终身在乡里,不知行旅愁。

团圞聚一室,至乐天伦求。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间居杂诗(其六)

孔骖赠旧馆,范麦恤故交。

助丧古来有,谊薄云天高。

未闻投瓜李,反望报琼瑶。

吾乡遇亲丧,千金瓦砾抛。

亲朋送障轴,纷纷悬堂坳。

必以多金谢,务使有余饶。

不尔即昧礼,便来旁人嘲。

吊客有馈赠,竟成市道浇。

我欲矫鄙习,瑟柱难去胶。

安得定社约,易俗先吾曹。

形式: 古风

间居杂诗(其七)

河阳三百年,德安十四世。

同居不析产,能法张公艺。

昔人尚孝友,子孙知好义。

斯真家之肥,一门萃和气。

吾越俗不古,同堂居不易。

甫毕向平愿,遽分陆贾笥。

善哉明郑濂,曾向太祖对。

不听妇人言,胜事百忍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