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林苑御筵送致政太师潞国文公归西洛

祖燕催移玉殿班,都人齐向苑傍看。

古来少有三师退,天下曾将大器安。

绿野春深花更好,石楼夜午月应寒。

尘埃抖擞无馀事,却忆磻溪旧钓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祖燕催促着宫廷的仪式转移,京城的人们都聚集在苑边观看。
自古以来很少有像这样三位老师一同退位,国家的重大事务曾经如何妥善安排。
春天的郊野更显繁花似锦,石楼深夜应觉月色寒冷。
尘世的琐事此刻都抛诸脑后,我却怀念起磻溪垂钓的旧时光。

注释

祖燕:古代指春季燕子归来,象征着朝代更替或仪式的开始。
玉殿班:指宫廷中的仪仗队或重要官员的行列。
三师:古代对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常指朝廷重臣。
大器:比喻国家的重要职位或重大事务。
绿野:泛指郊野,春天草木茂盛的地方。
石楼:可能指宫殿或高耸的建筑,夜晚月光照射下显得清冷。
磻溪:古代地名,在今陕西宝鸡附近,姜太公在此垂钓遇周文王,后成为隐逸和贤能的象征。
钓竿:象征隐居生活和淡泊名利的态度。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圭的作品,名为《琼林苑御筵送致政太师潞国文公归西洛》。通过这短小的几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一位高官退休归隐生活的赞美之情。

开篇“祖燕催移玉殿班,都人齐向苑傍看”两句,描绘了一种节日庆典的场景。"祖燕"指的是古代皇帝在春天视察百官的仪式,这里可能指代朝廷对太师的隆重送别,而“玉殿班”则是高级官员的集合之所。“都人齐向苑傍看”,表现了人们对于这场面对太师退休的关注与期待。

紧接着,“古来少有三师退,天下曾将大器安”表达了诗人对太师能在盛年退隐的罕见赞赏。"三师"指的是古代最高的官职之一,而“天下曾将大器安”,则是说太师能够为国家挑选合适的人才,确保江山社稷的平稳。

中间两句,“绿野春深花更好,石楼夜午月应寒”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突出了一个恬静与和谐的氛围。"绿野春深花更好"写的是春天美丽的景色,而“石楼夜午月应寒”则是夜晚清冷的月光,共同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远离喧嚣的意境。

末了,“尘埃抖擞无馀事,却忆磻溪旧钓竿”表达了诗人对于太师退隐后的平静生活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尘埃抖擞”形容的是打扫尘土,即清除世俗杂务,“无馀事”则是没有多余之事,暗示了一种超脱物外的宁静状态。而“却忆磻溪旧钓竿”,则是诗人对于太师过去在磻溪垂钓的美好记忆。

整首诗通过对节日场面的描写,对人物高洁退隐生活的赞美,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收录诗词(410)

王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集英殿皇子降生大燕教坊乐语口号

忽觉祥烟绕禁门,宝慈宫里见皇孙。

便令三洞张钧乐,直许千官醉御樽。

未晓清风生殿阁,经旬赤气射乾坤。

须知此会非常有,遥看天颜一倍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楼上述怀

空楼百尺江之浒,醉上凭轩怀故土。

数鸿秋入衡阳云,一帆暮过潇湘雨。

庾客伤心欲断弦,文通别泪空横柱。

旧山几亩林泉乡,安得归兮事农圃。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超然台歌

东方千里遭旱蝗,嗷嗷赤子何仓忙。

使君适来守高密,快意岂复如钱塘。

钱唐绝胜高密好,却背烟花行野草。

雕鞍不稳画船安,脱粟易饥香稻饱。

繁华回首得萧条,膏泽如流堪沃焦。

吾民无忧使君乐,乐意超然谁最超。

超然台高北城上,使君与民同登望。

民爱使君如父母,千载牲醪不能忘。

昔我读公文,今我登公台。

台前风景发人兴,再拜公像还低佪。

西瞻穆陵关,东俯琅琊岛。

勃海汪洋碣石孤,常山嵚崟马耳小。

潍淄流水更悠悠,叹息前人都巳休。

唯有卢遨挟仙侣,至今来往卢峰游。

因招羡门子,便约安期辈。

嵯峨切云冠,缥缈凌风佩。

纷然为我集台端,白日连空旌节寒。

紫霞深杯和石髓,如瓜大枣行金盘。

就中一翁称地主,调笑群仙迭歌舞。

玉壶天开俄项间,碧桃春融千万古。

我幸承清宴,妙诀从此传。

会使日轮生月窟,神明无处不超然。

形式: 古风

端午内中帖子词(其五)夫人阁

日长珠箔漏声稀,团扇新裁越女机。

进罢采丝三殿晚,万年枝上乱莺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