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陶器为棺椁,中庸孰可名。
一丘春草色,两树野松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以陶器作为棺椁的坟墓,环境清幽,充满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首句“陶器为棺椁”,简洁而富有画面感,暗示了墓主人可能是一位崇尚简朴生活的人。接着,“中庸孰可名”一句,似乎在探讨中庸之道,或是对墓主人生平的一种评价,引人深思。
后两句“一丘春草色,两树野松声”,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春草的嫩绿与野松的低语,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好,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永恒。整首诗通过对墓地环境的描绘,既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也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生死、自然与人文关系的独特见解。
不详
一作功甫,、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
往矣中庸子,亭标夜讲名。
我来何所得,襟袖水风清。
人去泉长在,人忙泉自閒。
不供鱼鸟饮,只是照青山。
高僧何代僧,葬骨两三层。
不遣白云护,游人取次登。
沿湖九里松,行客忆江东。
尽扫炎天热,门深太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