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士吟(其十六)

日出扶桑阳,月落咸池阴。

日月不遍照,安问他人心。

明珠忽夜投,罕不按剑临。

琰琬持自粥,虽美吝其金。

所以古大人,潜迹甘泉林。

岂故却荣显,枉己非所钦。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训士吟(其十六)》由清代诗人戴亨创作,通过对比日月、明珠与古大人三种形象,表达了对修身养性、保持高洁品质的深刻思考。

首句“日出扶桑阳,月落咸池阴”描绘了自然景象,太阳从东方升起,月亮在西方落下,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交替,同时也隐喻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更迭。

“日月不遍照,安问他人心”则引申出一个哲理:日月虽然能照亮世界的一部分,但无法触及所有角落,人的心灵也是如此,难以完全被理解和洞察。这句诗提醒人们要珍惜内心的真实,不要轻易被外界所影响。

“明珠忽夜投,罕不按剑临”运用了明珠在夜晚突然投掷的场景,比喻珍贵之物或美好事物的突然失去,人们往往因此而紧张、警惕,甚至采取防御措施。这反映了人类对于失去美好事物的恐惧和保护欲。

“琰琬持自粥,虽美吝其金”中,“琰琬”指的是美玉,这里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或品质。即使这些美好事物再珍贵,人们也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而舍不得付出相应的代价。这句诗强调了在追求美好时,要理性权衡得失。

最后,“所以古大人,潜迹甘泉林。岂故却荣显,枉己非所钦”表达了对古代贤者的敬仰。古人选择隐居山林,避开名利场的喧嚣,是因为他们深知追求荣誉和显赫地位可能会带来内心的扭曲和不满足。这句诗倡导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性、道德、价值取向等主题,鼓励人们在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品格。

收录诗词(1263)

戴亨(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训士吟(其十七)

鹪鹩托羽翰,载憩芳树枝。

栖托岂不稳,安能薄天飞。

裋褐裹珍玉,□晦待厥时。

神龟不受缚,曳尾甘涂泥。

朝云乘天升,膏泽沛无遗。

出处良有会,蓄德贵不衰。

玙璠唯自宝,没齿以为期。

形式: 古风

训士吟(其十八)

人但知旦夕,志士争千古。

神禹惜寸阴,蓄念亦良苦。

花落不再春,羲驭岂长午。

吾业不增修,时去将焉补。

缠牵偶一长,不能行数武。

敬慎尔威仪,周旋有规矩。

勿谓隐可欺,勿谓狎可侮。

放闲恣游逸,如水趋远浦。

与子共勉旃,臧否唯自主。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读书偶得七首(其一)

元化无端倪,絪缊运野马。

动寂辟冥机,群肖递陶冶。

继善分天灵,贮形如传舍。

道近在胸臆,俗务纷来假。

祛扩叩本真,寂寞自陶写。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读书偶得七首(其二)

形存我有天,形解天有我。

性量反厥初,理真气不堕。

望月空中明,逐水月碎琐。

天人同一原,以此识担荷。

惜情但犹豫,流光悲石火。

形式: 古风 押[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