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其二)

宵声并向宵来听,清是钟声。和是箫声。

一样宫商两样声。秋声分向秋来听,哀是蛩声。

怨是蝉声。两样心肠一样声。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鉴赏

这首《采桑子(其二)》由清代诗人俞樾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声音世界,将自然界的声响与人的情感巧妙融合,展现出一种深邃而富有哲理的意境。

首句“宵声并向宵来听”,开篇即点明主题,夜晚的声音在夜色中悄然响起,引人入胜。接下来,“清是钟声。和是箫声。一样宫商两样声”几句,以钟声与箫声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夜晚声音的多样性和和谐之美。钟声清脆悠远,如同天籁之音;箫声则柔和细腻,两者虽同属宫商调式,却各自展现出不同的韵味,形成了一种对比与和谐并存的美妙景象。

紧接着,“秋声分向秋来听,哀是蛩声。怨是蝉声。两样心肠一样声”几句,则进一步深化了对声音情感的探索。秋天的声音,无论是蟋蟀的哀鸣还是蝉的悲歌,都承载着深沉的情感。蟋蟀的叫声似乎在诉说着孤独与哀愁,而蝉的鸣叫则仿佛在表达着无尽的遗憾与怨恨。然而,尽管这些声音所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以一种统一的方式——声音本身——传达出来,形成了共鸣。

整首词通过对比与融合的手法,不仅展现了自然界声音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更深刻地揭示了声音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人类对自然之声的感知与共鸣。俞樾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抽象的情感寓于具体的自然声音之中,使得这首词既具音乐性又富含哲思,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深刻的思考空间。

收录诗词(425)

俞樾(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曲园居士。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

  • 字:荫甫
  • 籍贯:浙江德清
  • 生卒年:1821-1907

相关古诗词

采桑子(其三)

无边春色随天付,闹是杨花。静是兰花。

一样天工两样花。有情芳讯随年度。嫩是莲花。

老是梅花。两样年华一样花。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采桑子(其四)

兰因絮果更番换,愁是春人。悲是秋人。

一样襟怀两样人。烟蓑雨笠寻常好,瘦是山人。

寒是津人。两样生涯一样人。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十六字令(其一)述佛氏三戒

贪。秋菊春兰一手拈。扬州月,独占不分三。

形式: 词牌: 归字谣

十六字令(其二)述佛氏三戒

嗔。青史烦冤郁不申。东风恶,恼煞看花人。

形式: 词牌: 归字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