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除夕

余夕何所除,匝地除寒气。

除却好年光,不曾除世味。

石小聚香多,垆焦听酒沸。

供佛洗频婆,插瓶鲜老卉。

脱箧理新装,藤纸万馀字。

蜡火照铅丹,如欲见肠胃。

时事不堪书,下笔每惊悸。

道书参谜机,禅理供嘲戏。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戊戌除夕夜的内心世界与生活场景。诗中通过一系列细节,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和对世态人情的深刻洞察。

首句“余夕何所除,匝地除寒气”描绘了除夕之夜,人们通过各种方式驱散寒冷,迎接新年到来的情景。这里的“除”字不仅指物理上的驱寒,也暗含着心灵上的净化与期待。

“除却好年光,不曾除世味”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他认为虽然新年带来了希望与喜悦,但世间的俗务与烦恼并未因此而消失,体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清醒认识。

“石小聚香多,垆焦听酒沸”描绘了除夕之夜家庭团聚的温馨场景,通过小石聚集香气、炉火燃烧、酒水沸腾等细节,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供佛洗频婆,插瓶鲜老卉”则体现了作者对宗教信仰的尊重与对自然美的欣赏。通过供奉佛像、清洗水果、插花等行为,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和对生命之美的追求。

“脱箧理新装,藤纸万馀字”展示了作者在除夕夜整理衣物、书写文字的活动,既体现了对个人形象的重视,也暗示了他在新的一年里对知识与创作的渴望。

“蜡火照铅丹,如欲见肠胃”运用比喻手法,形容蜡烛的光芒照亮了铅丹,仿佛能透视人心,寓意作者在新的一年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与洞察。

“时事不堪书,下笔每惊悸”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时事的忧虑与不安,即使在欢庆的时刻,也无法完全摆脱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道书参谜机,禅理供嘲戏”则体现了作者在哲学与宗教层面的探索与思考,通过阅读道家经典、参悟禅理,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对人生智慧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作者在除夕夜对生活、自然、宗教、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感悟与思考,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复杂人性的洞察。

收录诗词(1666)

袁宏道(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无学,又号六休。汉族。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 字:中郎
  • 号:石公
  • 籍贯: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
  • 生卒年:1568~1610

相关古诗词

己亥元日晨起

鸡鸣拜圣人,同官六七辈。

绛衫如葛絺,垆香起青蔼。

古柏老于儒,拱揖向庭内。

花气熏一城,沙毂市茫昧。

官卑心亦暇,骑马看年对。

形式: 古风

灯市和三弟

摩肩尽冠簪,呵呼接留酂。

空天蔽帏裳,高衢泥马汗。

古肆列商周,异物穷番汉。

瞠目不能名,横陈失真赝。

僻书与蠹迹,种种觅心玩。

突然发一编,如穷归里闬。

轻纱障朱楼,烟衷露微粲。

笑韵自空飞,幽香度帘蒜。

不觉履綦疲,唯愁眼光慢。

众中虑相失,一步几回唤。

形式: 古风

二月十一日崇国寺踏月

寒色浸精蓝,光明见题额。

踏月遍九衢,无此一方白。

山僧尽掩扉,避月如避客。

空阶写虬枝,格老健如石。

霜吹透体寒,酒不煖胸膈。

一身加数毡,天街断行迹。

虽有传柝人,见惯少怜惜。

惜哉清冷光,长夜照沙碛。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偶成

入秋寒已来,将夏春未至。

暖气与寒官,相值如相避。

麦田无寸青,山容添老悴。

古梅不敢开,何况桃李媚。

京师重拜客,酬荅有成例。

强起出西街,天风吼涛势。

飞沙涩齿牙,雾眼挥酸泪。

未必诸高官,不省尘霾气。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