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一日崇国寺踏月

寒色浸精蓝,光明见题额。

踏月遍九衢,无此一方白。

山僧尽掩扉,避月如避客。

空阶写虬枝,格老健如石。

霜吹透体寒,酒不煖胸膈。

一身加数毡,天街断行迹。

虽有传柝人,见惯少怜惜。

惜哉清冷光,长夜照沙碛。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在崇国寺踏月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光下的寺院景象和诗人独特的感受。

首句“寒色浸精蓝,光明见题额”描绘了月光洒在寺庙上,使得原本深邃的蓝色显得更加明亮,连寺庙的题额也清晰可见,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

接着,“踏月遍九衢,无此一方白”则表达了诗人独自漫步于月光下的街道,感受到别处所没有的洁白与宁静,强调了月光的独特魅力。

“山僧尽掩扉,避月如避客”描绘了山中僧侣们在月光下关闭门户,仿佛对月光有所畏惧,这种反常的行为更增添了夜晚的神秘感。

“空阶写虬枝,格老健如石”通过描述月光下的空阶和弯曲的树枝,以及它们在月光下的影子,展现了自然之美与时间的痕迹。

“霜吹透体寒,酒不煖胸膈”则表现了诗人面对寒冷的月夜,即使饮酒也无法驱散内心的寒意,体现了月夜的凄清与诗人的孤独感。

“一身加数毡,天街断行迹”描述了诗人穿着厚重的衣物,在空旷的街道上行走,几乎看不见其他人的踪迹,进一步强化了夜晚的寂静与孤独。

最后,“虽有传柝人,见惯少怜惜”表明即使有巡逻的人存在,也难以引起诗人的关注或同情,突出了夜晚的冷漠与疏离。

“惜哉清冷光,长夜照沙碛”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的珍惜之情,尽管夜晚漫长且寒冷,但月光却能照亮沙漠般的寂静,给予心灵一丝温暖与希望。

整首诗通过对月夜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月光下的独特韵味和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1666)

袁宏道(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无学,又号六休。汉族。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 字:中郎
  • 号:石公
  • 籍贯: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
  • 生卒年:1568~1610

相关古诗词

偶成

入秋寒已来,将夏春未至。

暖气与寒官,相值如相避。

麦田无寸青,山容添老悴。

古梅不敢开,何况桃李媚。

京师重拜客,酬荅有成例。

强起出西街,天风吼涛势。

飞沙涩齿牙,雾眼挥酸泪。

未必诸高官,不省尘霾气。

形式: 古风

看月

良月下空窗,秋水浸缃帙。

寒气迫衣米,垂帷禦风入。

驱风月亦驱,转若麾旧识。

端坐不可忍,强起下檐立。

苦酒呼一杯,聊以宽风力。

不惜待阳和,三春光景失。

永夜伴清晖,寒士寒亦得。

形式: 古风

游满井

出东门子城,古道二五折。

破石蹶荒丘,云是故元碣。

烧柳发柔条,卧槎吐红节。

石沟注涓水,寒鉴泻空洁。

燕女竞游骖,罗袜带春雪。

梅花堆鬋髻,波影动文缬。

青山酣远客,新鸟困啼舌。

红尘视此地,如秽与迷迭。

汲泉烹一杯,肺腑沁香冽。

不惜看频频,可消奔竞热。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裕陵陪祀示潘尚宝王太学弟小修

长陵一声钟,百官?革厉。雷鸣集簪裳,空山醒龙蜕。

明月度攲峦,凹影落虚砌。

炬光烁松枝,千鸟展平翅。

红绶老史官,閒语先朝事。

屈指鼎湖年,仙人几回泪。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