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师川罪余作诗多恐招祸因焚去笔砚入居九峰投老庵读高僧昙谛传忽作数语是足成之以寄师川师川读之想亦见赦二首(其一)

归来卧起有馀适,老去消磨无杂缘。

门外不知何岁月,梦中亦觉在云泉。

千年高道谁酬价,一世清闲我卖钱。

安得道人江北去,此诗先录寄师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充满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归来卧起有馀适,老去消磨无杂缘。”诗人归隐后,生活简单而自在,没有世俗的纷扰,只有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两句通过对比“归来”与“老去”,展现了诗人从忙碌到闲适的心路历程。

“门外不知何岁月,梦中亦觉在云泉。”门外的世界仿佛与诗人隔绝,时间变得模糊,他甚至在梦中都能感受到远离尘嚣的云水之乐。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深切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超脱态度。

“千年高道谁酬价,一世清闲我卖钱。”诗人自比为千年高道,虽无名利之求,却也享受着清闲的生活。这里既有对自身生活状态的自豪,也有对世间功名利禄的淡然。

“安得道人江北去,此诗先录寄师川。”诗人希望有道人能一同前往江北,共享这份宁静与自由,同时也将这首诗先寄给好友师川,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共同生活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诗人晚年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友情的珍惜。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风貌。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徐师川罪余作诗多恐招祸因焚去笔砚入居九峰投老庵读高僧昙谛传忽作数语是足成之以寄师川师川读之想亦见赦二首(其二)

古书漫灭字斓斑,眼倦颓然整顿闲。

以法为亲疏世相,视身如幻寄人间。

业缘有尽今脱手,老态无因日上颜。

已办一瓢期涧饮,要刳馀润到昆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云岩宝镜三昧

宝镜当机不密传,纤毫渗漏堕言诠。

圆伊三点分宾主,妙挟双明绝正偏。

暗里丹青元异色,句中泾渭本同川。

婴儿索物哆啝耳,与物宁瞋语未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过永宁寺

已背荒南过永宁,犯寒呵手捉枯藤。

雪如镜底颔丝白,山学谁家眉黛青。

射影风光知脱离,伐冰门巷觉添增。

故人不用惊风帽,我是前身卧像僧。

形式: 七言律诗

十一月十七日发豫章归谷山

急景穷冬一千里,笋舆部曲去匆匆。

候船班草江津岸,曝日探檐山店中。

袖手归休今日是,隔生冤债转头空。

湘西雪后青松径,想见声盘万壑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