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咏(其十七)

十洲洞府养神仙,岁说桑田屡变迁。

老子商周为柱史,刘安拔宅上青天。

名山隐遁非堪守,鍊药修真本自然。

想取仪形通感应,徒劳运智乱烹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在十个仙境般的岛屿中,神仙们悠然生活,岁月里海陆变迁不断。
老子曾在商周时期担任重要官职,刘安则传说能拔宅升天。
名山修行并非长久之计,修炼成仙本应顺应自然之道。
想要通过外在形象与天地相通,智慧运用却只会徒劳无功,混乱了修炼过程。

注释

十洲:指传说中的神仙居住之地。
洞府:神仙的居所。
桑田:古代神话中指大海变为农田,形容世事变化。
屡变迁:多次变化。
老子:古代哲学家,道教创始人。
柱史:古代官职,负责记录重要史事。
刘安:汉淮南王,有升天传说。
拔宅:传说中能将整个住宅一起带上天。
名山隐遁:在名山中隐居避世。
非堪守:不能长久坚守。
修真:修炼成仙。
本自然:遵循自然法则。
仪形:外在形象。
通感应:与天地万物产生感应。
徒劳:白费力气。
运智:运用智慧。
烹煎:比喻修炼过程中的混乱。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赵炅的作品,名为《逍遥咏(其十七)》。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借古人事隐喻当今之意、抒发胸臆的诗句。

“十洲洞府养神仙”,此句描绘了一个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生活场景,通过“十洲”与“养神仙”的描述,展现了一种隐逸求真的境界。这里的“神仙”并非指神话中的仙人,而是借古代道家修炼成仙之说,以此象征诗人追求超脱凡尘、达到精神自由的理想状态。

“岁说桑田屡变迁”,这句表达了时间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岁说”即年华易逝,“桑田”则是古代用以比喻时光更替的象征物。此处通过对历史沧桑、人事变迁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老子商周为柱史”,此句提及道家鼻祖老子(即李耳)以及古代的商朝与周朝。以“柱”比喻历史的支撑,表明诗人对于这段悠久而又重要的文化传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刘安拔宅上青天”,此句则是借用西汉末年道士刘安(即淮南王)的典故。据史料记载,刘安曾试图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但最终未果。此处提及“拔宅”、“青天”,或许在暗喻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名山隐遁非堪守,鍊药修真本自然”,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道家修炼之法的理解与认同。这里的“名山”指的是著名的隐逸之地,“隐遁”则是指隐居避世的生活方式。后半句中的“鍊药”意指通过炼丹等方法来修炼成仙,而“本自然”表明诗人认为道家修炼应顺应自然,不可强求。

最后两句“想取仪形通感应,徒劳运智乱烹煎”,则是对前述修真之法的反思。这里的“想取”表达了诗人对于通过某种方式(如仪形)来实现心灵沟通的向往,而后半句则表现出对于这些追求方法上的自嘲与怀疑,认为过度运用智慧去理解或实践这些修炼之法反而会带来混乱和无效。

综观全诗,可见诗人通过对古代道家人物的提及和对修炼成仙理想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怀与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于这些修炼方法的反思与自嘲。

收录诗词(520)

赵炅(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逍遥咏(其二十)

五金并八石,一一注仙经。

雅有深仁行,无非不暂停。

日华精汞法,月魄鍊砂灵。

入圣超凡骨,变化本真形。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逍遥咏(其十四)

至药家家有,谁人解得么。

玄通真法界,妙理谕恒河。

年岁销风水,芝兰间棘窠。

阴功阳造化,善少恶中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逍遥咏(其六)

日照光文彩,周通无不关。

天恩功最大,地载莫休闲。

绝顶孤松老,飞云野鹤还。

玄珠名隐奥,杳霭路岐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逍遥咏(其十四)

天地为炉我自知,人无远虑必生疑。

功夫未至劳悬想,增外声闻不改移。

机巧岂逢容易得,是非终究欲何之。

思量大海深渊理,光阴虚度影参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