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长宁僧首

秀骨厖眉倦往还,自然清誉落人间。

闲中用意归诗笔,静外安身比太山。

欲倩野云朝送客,更邀江月夜临关。

嗟予踪迹飘尘土,一对孤峰几厚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瘦削的骨骼和浓密的眉毛,厌倦了来来往往的生活,自然的好名声在人间流传。
在闲暇时,他用心于诗歌创作,如同在宁静之外找到身心的依靠,如同泰山般稳固。
想请田野上的云在早晨为客人送行,又邀请江上的月光夜晚照耀边关。
感叹我的足迹如尘土般漂泊不定,面对两座孤独的山峰,我又能如何厚着脸皮去面对。

注释

厖眉:形容眉毛浓密。
倦往还:厌倦了频繁的来往。
清誉:美好的声誉。
诗笔:指诗歌创作。
太山:比喻稳固和崇高。
野云:野外的云彩。
江月:江上的月亮。
踪迹:行踪和痕迹。
孤峰:孤立的山峰。
厚颜:厚着脸皮,此处可能含有自嘲之意。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内心的情感寄托。

"秀骨厖眉倦往还"一句,以形象鲜明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僧人的风采,既有疲惫之态,又不失超然脱俗之意。"自然清誉落人间"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僧人高洁品格的赞赏,认为他的美名是自然而然流传于世的。

"闲中用意归诗笔"一句,显示了诗人在闲暇时光里将心思寄托于诗词之中,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静外安身比太山"则是说诗人在宁静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就像泰山一样坚固稳重。

"欲倩野云朝送客"一句,表明了诗人想要借助天边飘逸的云朵来送别,对远行者有一份不舍。"更邀江月夜临关"则是在说诗人还想邀请江边的明月,在夜晚到达关隘之处,与旅人共度一段时光。

最后两句"嗟予踪迹飘尘土,一对孤峰几厚颜",诗人感慨自己留下的足迹随风尘而去,而那远离尘世的山峰,却依然保持着它的坚韧不拔和丰润的色彩。这既是对僧人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超脱红尘、追求精神寄托的心声。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赠李士宁道人

季主逡巡居卜肆,弥明邂逅作诗翁。

曾令宋贾叹车上,更使刘侯惊坐中。

杳杳人传多异事,冥冥谁识此高风。

行歌过我非无谓,唯恨贫家酒盏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赠殊胜院简道人

早悟耆山善,今为洛社豪。

有生常寂寞,所得是风骚。

露夕吟逾苦,云收思共高。

此怀差自适,千社一牛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藏春坞诗献刁十四丈学士

蒜山东渡得林丘,邂逅篮舆亦少留。

今日更知莱氏隐,暮年长忆武陵游。

欲营垣屋随穿斸,尚叹尘沙隔献酬。

遥约勾吴亭下路,春风深驻五湖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露坐

露坐看沟月,飘然风度荷。

珠跳散作点,金涌合成波。

老失芳岁易,静知良夜多。

陵秋久不寐,吾乐岂弦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