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青城山颢禅师

怀师不可攀,师往杳冥间。

林下谁闻法,尘中只见山。

终年人不到,尽日鸟空还。

曾听无生说,应怜独未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怀念恩师却无法接近,他已远去在幽深之处。
树林深处无人能听见佛法,眼前只有连绵的山峦。
整年都没有人来访,只看见鸟儿空自飞回。
曾听说无生之说,想必他应怜悯我们未能追随。

注释

怀师:怀念的老师。
不可攀:无法接近。
杳冥间:幽深的地方。
林下:树林深处。
闻法:听见佛法。
尘中:世俗之中。
终年:整年。
人不到:没有人来访。
鸟空还:鸟儿空自飞回。
无生说:无生之说。
应怜:想必怜悯。
独未还:我们未能追随。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涂所作,名为《寄青城山颢禅师》。诗中表达了对一位已去世的师父或高僧的怀念之情,通过自然景象描绘出一种超脱尘俗、遥不可及的意境。

“怀师不可攀,师往杳冥间。”开篇即强调了对师父的深切怀念,但这种怀念是无从触及的,因为师父已经远去,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而又渺茫的地方。

“林下谁闻法,尘中只见山。”诗人在林下寻找师父的教诲,却发现自己只是一个人在尘世间,只能看到眼前的山峰,这里“法”指的是禅学中的修行方法和悟道之法,“山”则是自然界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在精神上与师父隔绝的感受。

“终年人不到,尽日鸟空还。”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孤寂的情景,全年无人到访,只有鸟儿归巢,空洞的声音让人更加感到孤独和悲凉。

“曾听无生说,应怜独未还。”最后两句提到了诗人曾经听过的一位名为“无生”的禅师的教诲,表达了对这位尚未回归的师父的关切和同情。这里的“无生”可能是指一种修行境界,即达到了一种超脱生死、不再轮回的状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和禅学意象,表达了对已逝高僧的深切怀念与精神上的不舍。

收录诗词(104)

崔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 (约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善音律,尤善长笛,一九七八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以其[旧业临秋水,何人在钓矶]及[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句,推为今浙江桐庐、建德一带人。唐末诗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八八年前后在世。壮客巴蜀,老游龙山,故也多写旅愁之作。其《春夕旅怀》[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颇为传诵。《全唐诗》存其诗1卷。他写的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除夜有怀》

  • 字:礼山
  • 籍贯:《唐才子传》说是江南
  • 生卒年:888

相关古诗词

寄舅

中朝轩冕内,久绝宁家亲。

白社同孤立,青云独并伸。

致君期折槛,举职在埋轮。

须信尧庭草,犹能指佞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晚次修路僧

平尽不平处,尚嫌功未深。

应难将世路,便得称师心。

高鸟下残照,白烟生远林。

更闻清磬发,聊喜缓尘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喜友人及第

孤吟望至公,已老半生中。

不有同人达,兼疑此道穷。

只应才自薄,岂是命难通。

尚激抟溟势,期君借北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湖外送友人游边

我泛潇湘浦,君行指塞云。

两乡天外隔,一径渡头分。

雨暗江花老,笳愁陇月曛。

不堪来去雁,迢递思离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