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淮头蜀口几虺隤,百战山川入眼来。
行伍姓名浑历历,定知水镜不遗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洪咨夔所作的《送范漕赴召(其二)》中的第二句。诗中,诗人以淮河源头和蜀地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历经战火后的山川图景。"虺隤"一词,可能指的是战争带来的荒凉和败落,暗示了历史的沧桑。"百战山川入眼来",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范漕即将赴任之地的感慨,那些曾经经历过无数战斗的土地,如今展现在眼前,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接着,诗人提到行伍中的士兵名字清晰可辨,这既是对戍边将士的敬意,也寓含了对人才的肯定,"浑历历"一词传达出对人才记忆犹新的意味。最后,"定知水镜不遗材",以"水镜"比喻识人如镜,表明诗人相信朝廷能够慧眼识珠,不会遗漏像范漕这样有才能的人才。
整体来看,这句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诗人对人才的赞赏和国家选贤任能的期待。
不详
南宋诗人。於潜(今属浙江临安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主簿,寻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受到楼钥赏识。著作有《春秋说》3卷、《西汉诏令揽钞》等
走卒儿童口是碑,百年几见好监司。
浣花镜月经行处,草木江山亦去思。
匹马西征岁月多,苍头引鹤共婆娑。
传闻虚伫如清献,益漕归来径上坡。
天道频年说好还,到今胡?没天山。
延英为奏平戎策,只在人心国势间。
百寻浮玉三更月,万里长江一色秋。
照映此心须此水,不妨小泊读书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