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其一)

作邑君真伯厚,去官我岂曼容。

一廛愿托仁政,六字难赓变风。

形式: 六言诗

翻译

作为邑君的真伯厚,离职的我又怎能悠闲从容。
我只希望能在一个公正的政令下安居,六个字却难以继续写出新的风尚。

注释

作邑:治理邑地。
君:官员。
真伯厚:具体人物名。
去官:离职。
岂:怎么。
曼容:悠闲从容。
一廛:一处居所。
愿托:希望依托。
仁政:仁爱的政治。
六字:六个字,这里可能指代诗歌或政策口号。
赓:续写。
变风:改变风气,新的风尚。

鉴赏

这是一首颇具深意的诗句,出自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之手。诗人在此展现了其对理想官僚形象的向往,以及面对社会变迁时保持本色不易的一种坚守。

"作邑君真伯厚"一句,表达的是对当地长官应具备的品格——真诚、宽厚。这里的“君”字用得甚是贴切,它既指代官员,也隐含着一种君子之德,即理想中的官员应该像君子那样,有着高尚的品行。

"去官我岂曼容"则透露出诗人面对仕途变迁时的心境。"去官"意味着失去了官职,而“岂曼容”则是形容词,意为何须多言。在这里,苏轼表达了即便是在失去官位的情况下,他的内心仍旧坚守着一份从容不迫,仿佛在说,即使我已经离开了官场,也无需过多解释什么,因为我的行为本就如同这平静的面容,不需要任何辩解。

接下来的"一廛愿托仁政"更是深刻地体现出了诗人对社会的期望与希望。"一廛"意指一个市场或公共场所,而“愿托”则表达了诗人的心愿,希望将这种理想化的、充满仁爱的治理方式传播于民间,让它成为连接官与民之间桥梁。

最后,“六字难赓变风”则是在强调一种信念,即在任何时候都坚持不懈地维护着这份仁政之心。"六字"可能是指“仁政”一词,或者某种简洁而又富有深意的格言。"难赓"意味着难以改变,而“变风”则暗示着社会风气的多变。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不渝的追求,即便是在面对四处变化的世态时,他仍旧坚守着这份不易改变的心。

总体来看,这几句诗词深含哲理,既展现出苏轼对于理想官员形象的向往,也表达了他在面对仕途变迁时保持本色的坚持。同时,它也透露出诗人对社会的期望与希望,以及在动荡世界中保持不易之心的一种执着。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其二)

五噫已出东洛,三复愿比南容。

学道未逢潘盎,草书犹似杨风。

形式: 六言诗

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其三)

石渠何须反顾,水驿幸足相容。

长江大欲见庇,探支八月凉风。

形式: 六言诗

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其四)

清风初号地籁,明月自写天容。贫家何以娱客?

但知抹月批风。

形式: 六言诗

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其五)

青山自是绝色,无人谁与为容。

说向市朝公子,何殊马耳东风。

形式: 六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