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

自古东南第一山,于今无异玉门关。

乱云衰草苍茫外,赤县神州指顾间。

击楫何人酬壮志,凭栏终日惨愁颜。

中原父老应遗恨,祇见旃车岁往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自古以来,这东南方的第一座山,如今与边关玉门关并无二致。
纷乱的云彩和荒凉的草木延伸到远方,广阔的大地上,神州大地就在眼前。
是谁在挥楫激昂,抒发壮志豪情?每日倚栏远眺,满面愁容。
中原的父老乡亲心中定有遗憾,只看到敌人的战车年复一年地来去。

注释

自古:从古至今。
东南:东方的东南方向。
第一山:最著名的山。
无异:没有不同。
玉门关:古代边关名。
乱云:纷乱的云彩。
衰草:枯黄的草。
赤县神州:指中国。
指顾间:一转眼或一抬眼之间。
击楫:击打船桨,象征奋发。
酬壮志:实现壮志。
凭栏:靠着栏杆远望。
惨愁颜:悲伤的表情。
中原父老:中原地区的老人。
遗恨:遗憾。
祇见:只看见。
旃车:敌人的战车。
岁往还:每年来往。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蔡戡所作的《盱眙》,以盱眙山作为切入点,展现了东南地区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沧桑。"自古东南第一山"开篇,强调了盱眙山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犹如古代边关玉门关一般。接下来的"乱云衰草苍茫外,赤县神州指顾间"描绘了山外的开阔景象,以及对广阔中华大地的俯瞰感。

"击楫何人酬壮志"引用东晋祖逖击楫中流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英雄豪情的向往和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凭栏终日惨愁颜"则流露出诗人面对国事的愁苦表情,透露出深深的忧国之情。最后两句"中原父老应遗恨,祇见旃车岁往还",表达了诗人对于中原地区百姓未能安定,只能年复一年看到朝廷军队往返的遗憾,寄寓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通过山水意象和历史典故,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收录诗词(255)

蔡戡(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官吏。蔡襄五世孙,蔡伸嫡孙。始居武进,初以荫补溧阳尉,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累官宝谟阁直学士。七年,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八年,知江阴军。历广东、京西转运刮宫,广东、湖南提刑。淳熙十年(1183)由湖广总领徙建康府总领,寻徙淮西总领。光宗绍熙元年(1190)为浙东提刑,召除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五年,兼知临安府,再任湖广总领。宁宗庆元二年(1196)知隆兴府。嘉泰元年(1201)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勤政爱民,赢得清声。生性洒脱,不肯与权奸为伍。韩侂胄掌权后,便告老还乡。才华出众,著作甚丰

  • 字:定夫
  • 籍贯:福建仙游
  • 生卒年:1141—1182

相关古诗词

金坛灯市甚盛介卿见招不能往以诗谢之

可堪回首少年强,灯夕追游得许忙。

老去情怀甘寂寞,年来节物转凄凉。

出门有碍身如绊,异县相望道且长。

漫想故人行乐处,水晶宫里醉霞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金陵道中

蚤年游历遍诸方,触处无心是道场。

三已不须形喜愠,两来宁肯异炎凉。

落霞孤鹜仍秋水,衰草残云又夕阳。

天假一帆风力便,回头五日到家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南昌大阅

自昔洪都地望雄,剑光直与斗牛通。

角声悲壮秋风里,旗影横斜晚照中。

帘幕万家观小队,弓刀千骑拥元戎。

此身虽老心犹壮,自笑凭鞍矍铄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思归(其二)

久留瘴岭苦思归,安得身如越鸟飞。

老去宦情真是薄,年来乐事觉全稀。

衰颜得酒还如少,病骨添衣却似肥。

只为莼鲈动归思,非关勇退早知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