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浯溪石

次山有文章,可惋只在碎。

然长于指叙,约洁有馀态。

心语适相应,出句多分外。

于诸作者间,拔戟成一队。

中行虽富剧,粹美若可盖。

子昂感遇佳,未若君雅裁。

退之全而神,上与千载对。

李杜才海翻,高下非可概。

文与一气间,为物莫与大。

先王路不荒,岂不仰吾辈。

石屏立衙衙,溪口扬素濑。

我思何人知,徙倚如有待。

形式: 古风

翻译

次山的文章富有深意,可惜只有片段留存。
然而他的叙述精炼整洁,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内心的话语恰好相合,他的诗句往往超凡出众。
在众多作者中,他独树一帜,如同拔起长戟形成一支队伍。
中行虽然作品丰富,但他的纯粹之美无人能及。
子昂的感慨之作虽好,却不及你的优雅风格。
退之的作品完整且神韵十足,能与千年历史相抗衡。
李白杜甫才华横溢,但他们的高低难以一概而论。
你的文笔与浑然天成的气韵融为一体,无人能及其宏大。
古代先王的道路并未荒废,难道不是期待我们这样的后继者吗?
石屏矗立,溪口清流荡漾,素色如练。
我在想什么,又有谁能理解,我仿佛在等待回应。

注释

文章:深意或文学作品。
惋:可惜。
指叙:叙述方式。
拔戟:比喻突出或独占鳌头。
粹美:纯粹之美。
雅裁:优雅的风格或创作技巧。
全而神:完整且具有神韵。
海翻:形容才华横溢。
为物:对于事物的表达。
先王路:古代贤人的道路。
石屏:石头屏风。
徙倚:徘徊等待。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皇甫湜的作品,名为《题浯溪石》。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咏叹自然山水之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學创作的自信和追求。

"次山有文章,可惋只在碎。然长于指叙,约洁有馀态。" 这几句描绘了浯溪石的壮丽景色,作者认为这些自然之物本身就蕴含着文学的韵味,但这种美却是零散和不易捕捉的。而通过诗人的笔触,这些景色得以被精炼和传达出来,呈现出一种简洁而又余留韵味的艺术效果。

"心语适相应,出句多分外。于诸作者间,拔戟成一队。中行虽富剧,粹美若可盖。子昂感遇佳,未若君雅裁。" 这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學创作的独到见解和自信。他认为自己的内心之言与自然界相呼应,每一句诗都能超越常规。在众多作者中,他的作品犹如拔地而起的奇兵,独树一帜。而且即便是那些富丽堂皇的文辞,也无法掩盖他所追求的纯粹与高雅之美。

"退之全而神,上与千载对。李杜才海翻,高下非可概。文与一气间,为物莫与大。先王路不荒,岂不仰吾辈。石屏立衙衙,溪口扬素濑。" 这里诗人提到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退之)和李白、杜甫(李杜),赞叹他们的文学成就与自己所追求的艺术境界相呼应,这种境界是超越时空的,是可以与千古流传的先贤对话的。同时,他认为自己的文學观念是在一个整体、一气之间展开的,对待自然万物也是一种无以复加的伟大。

"我思何人知,徙倚如有待。" 最后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独白与期待,他在思考谁能够真正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他似乎也在等待着某种回应或者是某种精神上的沟通。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深刻见解和个人才华的自信,同时也透露出了一种期待与孤独的情怀。

收录诗词(3)

皇甫湜(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散文家。引字持正。十多岁时就漫游各地,投梁肃,谒杜佑;后又结交顾况,师从韩愈,还求见江西观察使李巽,作书献文,希图荐举,未成。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湜在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不第。他广为交游,与白居易、李翱、刘敦质等人往来

  • 籍贯:唐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淳安)
  • 生卒年:公元777—835年

相关古诗词

赋四相诗(其四)门下侍郎平章事王缙

舟楫济巨川,山河资秀气。

服膺究儒业,屈指取高位。

北征戮骄悍,东守辑携贰。

论道致巍巍,持衡无事事。

知己不易遇,宰相固有器。

瞻事华壁中,来者谁其嗣。

形式: 古风

赋四相诗(其一)中书令汉阳王张柬之

周历革元命,天步值艰阻。

烈烈张汉阳,左袒清诸武。

休明神器正,文物旧仪睹。

南向翊大君,西宫朝圣母。

茂勋镂钟鼎,鸿劳食茅土。

至今称五王,卓立迈万古。

形式: 古风

赋四相诗(其二)中书令钟绍京

景龙仙驾远,中禁奸衅结。

谋猷叶圣朝,披鳞奋英节。

青宫阊阖启,涤秽氛沴灭。

紫气重昭回,皇天新日月。

从容庙堂上,肃穆人神悦。

唐元佐命功,辉焕何烈烈。

形式: 古风

赋四相诗(其三)礼部尚书门下侍郎平章事李岘

时来遇明圣,道济宁邦国。

猗欤瑚琏器,竭我股肱力。

进贤黜不肖,错枉举诸直。

宦官既却坐,权奸亦移职。

载践每若惊,三已无愠色。

昭昭垂宪章,来世实作则。

形式: 古风 押[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