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相如

李公十六生虬须,虎头豹眼长身躯。

诸生籍中弄文笔,姓名已自闻江湖。

五花大马黄金络,终日邀人讲兵略。

平原不算是贤豪,季生未许矜然诺。

上书自献城南田,卖作军门犒士钱。

宝刀屡试濡缕血,乌府连分节钺权。

独当一队江南北,入对君王每前席。

边头老将避锋芒,白面儒官论资格。

与君失志复淹留,对卧飞云百尺楼。

狂歌大叫取一醉,凤观虎视轻王侯。

堂前侠客千人食,盎底屡空曾不识。

千金初制鹔鹴裘,脱手赠人无吝色。

我时弱冠君及壮,置身自许云台上。

而今丝发生满头,地北天南一相望。

燕山作客近何如,落拓柴门久阙书。

闻道长斋习禅寂,那能不饮送居诸。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寄李相如》由明末清初诗人陈恭尹所作,描绘了一位名为李公的英雄人物形象。李公年仅十六岁便已长出虬须,虎头豹眼,身材高大,显示出非凡的气度。他不仅在文笔上才华横溢,名声远播江湖,还拥有一匹五花大马,常与人谈论军事策略,显露出其对军事的深厚兴趣和才能。

李公虽未被平原视为贤豪,但季生却对他赞赏有加,认为他值得信赖。他主动向朝廷献上城南的田产,所得收入用于军需,显示了其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他多次使用宝刀,斩杀敌人,获得了乌府的信任,被授予节钺之权,成为一方之主。在战场上,他独自率领队伍,勇猛无敌,深得君王赏识,每次进见都备受重视。面对边疆的老将,他以智取胜;对于白面儒官,他则以其资格论断。

然而,李公与诗人的志向不同,两人因故分别,只能在百尺高楼对卧,共度时光。他们饮酒高歌,放声大叫,以示对王侯的不屑。诗人描述了李公的奢华生活,堂前有千人享用美食,盎底虽空,但他从不吝啬。李公曾制作鹔鹴裘,慷慨赠予他人,表现了他的慷慨大方。

最后,诗人回忆起自己与李公的年轻岁月,那时他们意气风发,自许为云台上的英雄。如今,岁月流逝,两人都已白发苍苍,各自在天南地北,相望而不能相见。诗人询问李公在燕山作客的情况,得知他近来生活落拓,久无书籍相伴。听说李公已转而修习禅定,过着长斋的生活,不禁感叹,即使如此,也不能不饮酒以送别友人。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对比,展现了李公的英勇与豪迈,以及诗人对其命运的感慨与怀念,同时也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动荡背景下,英雄与文人的不同选择和命运。

收录诗词(1900)

陈恭尹(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 字:元孝
  • 籍贯: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
  • 生卒年:1631 ~1700

相关古诗词

程周量出守桂林作此寄之

凤凰昨夜衔天语,天遣郎星向荆土。

北阙新辞粉署云,南行且作芃苗雨。

双旌晓出都门高,八桂遥开秦郡古。

一时送者皆太息,千载延之今再睹。

纷纭饮饯日不暇,错落诗篇读旁午。

共惊才子守一麾,岂识仁人利须溥。

天生贤俊以为民,坐保清华独何取。

始安岭外多阻深,戈甲虽销犹疾苦。

生事唯应职荷锄,人家大抵稀环堵。

更加杂处有兵卒,况乃流徙多浮窳。

兼资宽猛昔所闻,丕变诗书亦其矩。

虎符龙节既在操,秋杀春生能自主。

惟君昨在司马日,眼利机明孰能伍。

笔前进退万将帅,阶下驱驰半熊虎。

称旨尝闻西使秦,宣恩往者东临鲁。

囊中馀智办有馀,斗大数州宁足数。

下国聊开历块蹄,天池会理抟风羽。

炎州故人日相忆,十年不见心如许。

方候归艎到海涯,宁知取道从湘浦。

白竹湖头秋月高,为君一把西江橹。

形式: 古风

放歌行答何皇图

君不闻汗血驹,坠地即能走千里。

日食不能满一石,低首盐车鸣不起。

又不闻丹穴雏,览德徘徊天路衢。

积粟如山不一顾,食必竹实栖高梧。

古来志士不草草,易得是饥难得饱。

陶公独为子春歌,此声千载君知道。

池亭细语暮春天,出处之义何皎然。

相门才子有公等,亚夫德裕安能贤。

四诗赠我殊霶霈,三舍犹应避旌旝。

丈夫相得在中心,字句形骸乃其外。

灵洲之气久不开,骄马蹴踏朝汉台。

世风披靡不可道,岂无豪俊多英才。

陈梁丘海四人杰,后生不识为何来。

爱君意气独健举,欲驱短翮乘风雷,披衷置腹无矜猜。

呜呼,即今谁能为此语,君家昔盛君尚孩,安得还君旧府当三台。

形式: 古风

送离患上人住静惠州兼怀叶许山

众水各得月,月光元在天。

道人无去住,临别莫悽然。

暑气当船小,峰形入阁圆。

因依贤地主,一定出何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赠洪药倩虞部

各有千秋志,俱行万里回。

论交为后辈,相见慰从来。

话向杯前满,心当烛下灰。

十年沧海变,老尽济川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