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可久上人房素屏

雕轩画室吴僧居,花草禽鱼屏面集。

岂如萧爽大士堂,雪山数尺平头立。

满斋虚白已自生,隔坐纷华不容入。

霜毫一扫都无痕,独有淋漓粉光湿。

好丹世上空纭纭,趣与师同百无十。

常时吟客惟我来,共爱此屏微静翕。

目睛难驻手试扪,指下琉璃无寸涩。

愿乘醉笔留几行,为写高僧白云什。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翻译

雕刻装饰的轩窗画室,是吴地僧人居住的地方,花草鸟鱼图案布满屏风。
哪里比得上萧爽大师的厅堂,那里的雪山屏风只有几尺高,却如同直立在那里。
满屋的清静自然产生,繁花似锦的俗世喧嚣无法侵入。
他的笔触如霜毫轻拂,一挥而过不留痕迹,只有细腻的粉彩湿润可见。
世间对丹青的热爱纷繁复杂,但能与老师趣味相投的少之又少。
常常只有我这个吟游诗人来访,共同喜爱这宁静的屏风。
眼睛难以停留,忍不住伸手触摸,指尖下的屏风光滑如琉璃,毫无滞涩。
希望借着醉意的笔触留下几行字,为这位高僧描绘出一幅白云缭绕的画面。

注释

雕轩:雕刻装饰的轩窗。
吴僧:吴地的僧人。
屏面集:花草鸟鱼图案布满屏风。
萧爽大士堂:指修行者或大师的居所。
雪山数尺:形容屏风上的雪山图案简练而高洁。
满斋虚白:满屋的清静。
纷华不容入:世俗的繁华无法侵入此处。
霜毫:比喻画家的笔触。
淋漓粉光:细腻的粉彩。
好丹世上:世间对丹青艺术的喜爱。
高僧白云什:高僧和白云相关的画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精致的僧居画面,以吴僧的画室为背景,赞美了其画作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氛围。"雕轩画室"富有雅致,"花草禽鱼屏面集"展现了画面上的生动与自然。诗人将之与"萧爽大士堂"的雪山景象相提并论,强调了画作的清冷与禅意。

"满斋虚白已自生",暗示画室内的宁静与空灵,"隔坐纷华不容入"则进一步突出了画作的超凡脱俗。画家的技艺高妙,"霜毫一扫都无痕",笔触流畅,仿佛连粉光都湿润可见。诗人感叹世间追求丹青之人众多,但能领悟画中趣味者寥寥无几,只有自己常常造访,欣赏这幅微静的屏风。

"目睛难驻手试扪",诗人沉醉于画中,不愿移开视线,甚至想要亲手触摸,感受画面上的光滑如琉璃。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借酒助兴,留下几句诗作,以表达对高僧和这幅素屏的敬仰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赞扬了画师的技艺和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禅意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833)

强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惟晤师斑竹杖

蜀江濯锦含文漪,竹生江岸初绿滋。

锦波一浸入竹肌,万洗不落斑在皮。

又闻泪点洒舜妃,遗迹渐染传今时。

搯不受爪滑可持,隐起高节无屈攲。

江神虽宝莫自私,烟根忽逐霜刀离。

截而为杖得者谁,庞眉大士今一枝。

斑斓颇与坏衲宜,朝跻山巅暮江湄。

山备兕虎江蛟螭,尔杖未折莫汝危。

足力自健无险巇,安用童子两肩为。

当年常竹纹无奇,犹托变化神葛陂。

况此已是斑龙儿,长恐一旦风云随。

复整头角还天逵,未必久为师有之。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题婺源胡氏翛然堂

歙山碧参差,歙水绿演漾。

之子山水间,筑室傲天壤。

山空鸟飞鸣,水净鱼下上。

观鱼悟至乐,听鸟悦幽响。

一樽泯悲欢,万事齐俯仰。

人境两翛然,无复尘区想。

故人石渠英,缘以命堂榜。

作诗羡高怀,中服非外奖。

嗟今急名人,疾足投世网。

心挠迹固喧,求得道已枉。

兹理曾莫知,所趋岐已两。

予亦慕子徒,泉石久思往。

何当伴琴觞,一鼓东南桨。

形式: 古风

题蕴忠上人歙砚

山僧有砚名龙尾,此石来从歙溪水。

通明直可照发毛,莹滑不容安手指。

案上长疑片月生,匣中自有浮云起。

苍然颜色涵秋波,不学端州誇嫩紫。

溪匠琢为寒瓦形,如从铜雀初飘零。

只仍故状不复改,独有乱点生繁星。

高闲上人妙书札,什袭藏来时一发。

拂开轻雾磨烟煤,挥洒霜毫冰纸滑。

咄嗟此砚何为哉,世上别有润色材。

胡不往焉与徘徊,日濡大笔把诏裁,无久滞此空尘埃。

形式: 古风

赠徐君强

浦阳穷僻山萦回,徐子匹马穷山来。

十年不见安否外,怪子面黝身红埃。

自言壮图醉无几,独有古胆刚不摧。

日于篇章遣孤愤,袖出巨轴为我开。

密行细书几千字,一一纸上皆琼瑰。

浑然天成有警句,直若未剖元气胚。

间工磨琢弄纤巧,真宰手把天葩裁。

诗人古亦少达者,非特徐子如寒灰。

孟郊老独张籍瞽,李杜落魄皆何哉。

剔抉幽秘夺造化,虽甚寒饿天弗哀。

又疑才命不俱得,既夺之命止与才。

子今所往但逢蹇,绊骥两足犹驽骀。

浦阳山深尚春浅,桃李才蕊花正梅。

子时过我值讼简,花下一饮将百杯。

酒酣慷慨起劝子,更厉头角需风雷。

纵令不偶竟穷死,犹愈空腹冠崔嵬。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