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年八兄读唐书感事(其三)

行在传闻赋《子虚》,游河巡洛此爻闾。

庙谋未定迁都议,天使犹劳谕蜀书。

七校星霜辽海卫,九衢花柳岛人居。

谁知荐寝樱桃熟,空盼清尘豹尾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鲍瑞骏所作的《和子年八兄读唐书感事》系列中的第三首。诗中,作者以“行在传闻赋《子虚》”起笔,暗示自己在流离中仍不忘文学创作,可能是在行军途中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接下来,“游河巡洛此爻闾”描绘了诗人或与兄长一同游历黄河、洛阳的情景,暗指历史的沧桑变迁。

“庙谋未定迁都议”反映了当时国家决策的动荡,可能是指唐朝历史上关于迁都的争议。诗人提到“天使犹劳谕蜀书”,天使(使者)传达朝廷命令至偏远蜀地,显示出局势的紧张和治理的不易。“七校星霜辽海卫”则描绘了边疆守卫的艰辛,以及岁月的流逝。

“九衢花柳岛人居”描绘了都市繁华背后的日常生活,与前文的军事氛围形成对比。然而,诗人并未沉浸在眼前的美景中,而是借“樱桃熟”象征皇帝的恩泽未能惠及,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切。“空盼清尘豹尾车”以豹尾车(古代高级官员出行的仪仗)的空等,寓言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但现实却未能如愿。

整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既有对文学的热爱,也有对民生的关注,展现了清朝士人的社会责任感。

收录诗词(6)

鲍瑞骏(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子年八兄读唐书感事(其四)

灵武旌旗剑阁回,都人流涕旧蓬莱。

藏金不分输骄卤,贡荔居然酿祸胎。

陌上铜驼丛棘满,市中玉匣劫灰来。

韶州一祭情应悔,其奈零铃夜雨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笈甫藏有袁候台瓦研属作长歌纪之

铜雀台瓦良研田,此瓦乃在铜雀先。

色青而紫厚以寸,池窊半月潴松烟。

磨墨如暗欲雨润,瑟瑟缀若明珠悬。

诸花香处呼璧友,沈檀之匣铭词镌。

竹垞目以宴友瓦,得毋考据讹相沿。

文曰建安三年造,斯时河北方炎炎。

袁曹两雄不相下,土木何得兴戈鋋。

吾闻南皮有台二,或者袁候之遗埏。

当其虎视冀州日,官渡未战犹瓦全。

穹窿百尺用侦敌,吸尽兵气归陶甄。

相传夜深发光怪,异香腾作龙蜿蜒。

野火烧残败苔渍,争墩一例言詹詹。

否则陈因太仓粟,鸠工适值浮瓜年。

区区胡椒且八百,况乃瓴甋崇观瞻。

五官中郎敬爱客,想见射雉同游畋。

哀来乐往感丝竹,金碧鳞鳞辉画檐。

不知何时琢为砚,残膏一滴江湖沾。

宜城驿入昌黎记,景山赠赖欧公传。

世间古物等飘瓦,获之奚翅真珠船。呜呼!

人生安得如汝坚,背有汉隶神宛然。

缁布纹深尾则断,亦犹割据留山川。

袁家父子固豚犬,曹家兄弟终猜嫌。

流连香履有深意,木妖早兆漳河堧。

知君好古自一癖,岂以人废相针砭。

魏三祖集君所弆,曩者汉上遭师熸。呜呼!

一得一失皆前缘,非此那伴君家毡。

会看涤笔记神砚,压到寿贵公侯砖。

形式: 古风

樟山凹看云作歌

我与流云向上峰,足所踏处云皆封。

登临绝顶一矫首,万山脚底青冥濛。

拿云树老怒裂壁,十丈苍根络奇石。

冒天冠斗纷蔽亏,云缝坼开天一隙。

我从树杪穿云行,天风梵呗争泉声。

云光白上满襟袖,时闻虎气漫空腥。

初疑高唐山,神女方驾鹤,巫山十二正朝行,絪缊一气随风落。

又疑庐山中,匡君骖虬螭,瀑布万丈倒空泻之而化作苍龙飞。

不然云中君,洞天正沈醉,并刀乱剪琼瑶英,散作霞光恣游戏。

不然葛稚川,罗浮初炼丹,九转炉烟吹不灭,至今下界如飞绵。

万峰合气成一色,放眼每愁天地窄。

同人咫尺但闻声,细看一笑头俱白。

忽讶身跳雪海中,遍大地如金在镕。

忽惊身置盘古世,误入混沌吸元气。

一云才缩一云神,一云如主一云宾。

一云闲如丈人尊,一云忙如万马奔。

小云随侍如儿孙,数云骈立如弟昆。

妍云诡谲锦绣纹,丑云礌磊狻猊蹲。

千百万状云无定,云云一气相合并。

为狮为象为凤麟,为鼓为旗为戈刃。

人出云相触,人来云相迎。

松桧罅中云渗漏,峰峦缺处云补平。

是皆神龙出没互变化,掉尾腾掷纷纵横。

我行十里日已暮,风吹散作四山雾。

归来大笑谢山灵,此行几被云吞去。

形式: 古风

怀仁里夜集同宋筱珩

说佛谭仙总渺茫,萍蓬何地话行藏。

秋心半为诗人瘦,夜漏偏于独客长。

无用文如前岁历,大难身似逆风航。

年来侘傺应同感,谋隐何时薄禄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