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偕粹庵筱南雨田由南浦泛舟江上看桃花

泛沙棠艇子载闲鸥,来寻异乡春。

看长江似醋,东风如酒,渐醉离人。

谁染胭脂万树,衬醒远山痕。

不在天涯看,已是销魂。

休说画楼人面,便露根烟叶,尽种愁因。

记流莺门巷,花影织成云。

好天台、婵娟轻别,叹阮郎、犹未厌红尘。

清明近、又归期误了,事事因循。

形式: 词牌: 八声甘州

鉴赏

这首清代黄燮清的《八声甘州·偕粹庵筱南雨田由南浦泛舟江上看桃花》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画卷。诗人乘着小艇,带着悠闲的鸥鸟,来到异乡欣赏桃花盛开的景色。他以生动的比喻形容长江水如醋,东风如酒,暗示了春天的气息和醉人的氛围,让离人心生愁绪。

"谁染胭脂万树"描绘了桃花的娇艳,而"衬醒远山痕"则展现出桃花与山景相映成趣的美景。诗人感叹,即使不远离家乡,这如画的景色也足以令人销魂。接下来,他提及画楼中的人面和烟叶,暗示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以及桃花带来的愁绪。

诗人回忆起流莺在门巷间婉转歌唱,花影斑驳如云,进一步渲染了春日的诗意。他借用天台山的典故,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的向往,然而又感叹阮郎(可能指自己)仍未完全忘情于红尘。临近清明,诗人意识到归期已误,生活中的琐事又让他陷入因循不前的状态。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热爱与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收录诗词(236)

黄燮清(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剧作家。原名宪清。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 字:韵甫
  • 号:韵珊
  • 籍贯:又号吟香诗舫主
  • 生卒年:1805~1864

相关古诗词

看花回.登西竺庵僧楼望江上春色,用清真韵

画楼三面空旷,练净沙洁。

万树媚红怨碧,带缕缕情丝,闲处萦结。

莺程燕路,薄暝生烟芳草滑。

看落照、碎作黄尘,乱山蒸翠雨初绝。

才过了、元宵一月。渐逼近、春分时节。

一半韶光送却,早一半离愁,做弄华发。

凭高望远,心与江流应九折。

拍垂杨、又飞絮,重赋天涯别。

形式: 词牌: 看花回

一丛花.同人游皇觉寺,时山茶花开,老僧瀹茗饷客,词以赏之

临江萧寺夕阳中。垂柳舣孤篷。

幽廊细径无人到,透春信、偏有东风。

天女散成,维摩拈出,色相总难空。

华严七宝斗玲珑。喷作杜鹃红。

茶烟未许禅心定,又堆起、锦怅珠丛。

巾上唾痕,衫边啼晕,应与此花同。

形式: 词牌: 一丛花

苏幕遮.皇觉寺至西竺庵

夕阳桥,芳草浦。十里江村,九里成烟雨。

认是西湖堤上去。处处留人,处处留莺住。

送征帆,吹恨绪。衣绣相思,万里黄金缕。

今日轻阴明日絮。添了残红,便算春归路。

形式: 词牌: 苏幕遮

长亭怨慢.将之皖江和筱南见赠韵

恁相见、匆匆如许。柳未成丝,已飘离绪。

梦与春分,被风吹散甚时聚。

酒阑人别,依旧向、天涯路。

杜宇尽情啼,又不是、轻帆归去。谁赋。

赋销魂第一,只有送君南浦。

支篷望远,更添上、暝烟疏雨。

看暮色、渐入空江,作两地、黄昏凄楚。

算此后相思,应与幽兰同语。

形式: 词牌: 长亭怨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