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末宋初的文学家孙光宪所作,名为《菩萨鬘(其二)》。诗中描绘了一幅春夜宴饮之景。
首句“花冠频鼓墙头翼”,通过“花冠”和“鼓墙头翼”的意象,展现出一种华丽而又带有几分随性的生活情调。在这儿,“花冠”可能指的是酒席上的乐队或歌者戴的装饰,而“鼓墙头翼”则形容其声响四溢,如同羽翼一般。
紧接着的“东方澹白连窗色”,则描绘了清晨的光线透过窗棂,映照出淡淡的灰白色调。这里通过对光影的细腻刻画,传递了一种静谧而又不失繁华的氛围。
“门外早莺声”一句,转向了室外的景象,“莺声”即指黄鹂鸟鸣叫,表明时间已经是清晨,而这种声音常在春天出现,从侧面烘托出季节和环境。
接下来的“背楼残月明”则描绘了夜未尽,窗外的残月依旧明亮,映照着背对楼阁的墙壁。这不仅是景物的写实,更蕴含了诗人对夜晚的留恋和宴会的延续。
“薄寒笼醉态”一句,用以形容春夜微凉中酒后的舒适与惬意,人们在这样的氛围里尽情享受着夜晚的乐趣。
“依旧铅华在”,通过对“铅华”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传统美好事物的留恋和不舍。这里的“铅华”可能指的是古代女子的装饰品或是诗人的笔墨。
最后两句,“握手送人归,半拖金缕衣”,则描绘了一场宴饮之后,人们告别离去的情景。在这儿,“握手送人归”表达了友情的深厚,而“半拖金缕衣”则形容着离别时的不舍和某种优雅的姿态。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夜宴场景的细腻描绘,表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享受与留恋,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