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国通判绛州

结交时未久,情亲心已照。

氛埃外自遣,风月还同调。

复与任浮沉,未尝趋近要。

以此虽处贫,宁防俗者诮。

今将辞我去,尽日来谈笑。

穷巷敞茅茨,高言出廊庙。

且作朱韨行,聊能发光耀。

当亦就铜墨,远之江海徼。

山郭寂无喧,云川不妨钓。

所嗟胡越人,千里烦登眺。

形式: 古风 押[啸]韵

翻译

刚结识不久,情感已深深相照。
在尘世之外寻求解脱,风月之事也与我共鸣。
任由命运起伏,从不追求权势。
即使身处贫困,也不怕世俗之人讥讽。
今日你将离我而去,我们整日欢笑交谈。
破旧小巷中,你的高论如同廊庙之音。
暂且以士大夫身份行事,散发光芒。
未来或许会远离尘嚣,到江海边过简朴生活。
山城静谧无扰,云水间垂钓自在。
只可惜我们胡越之人,千里迢迢来此相望。

注释

氛埃:尘埃。
自遣:自我排解。
风月:自然景色,也可指男女之情。
趋近要:接近权贵。
诮:责备,嘲笑。
茅茨:茅草屋。
廊庙:朝廷,比喻显赫地位。
朱韨:古代士大夫的官帽。
铜墨:古代官员的文具,象征官职。
徼:边界,边缘。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为他的朋友彦国通判绛州而作,表达了对友情的深厚和对友人品格的赞赏。首联“结交时未久,情亲心已照”描绘了两人关系迅速建立,心灵契合的深厚友谊。接着,“氛埃外自遣,风月还同调”赞美了朋友超脱世俗,志趣相投,即使在纷扰中也能保持高洁情操。

“复与任浮沉,未尝趋近要”进一步赞扬了朋友不追求权势,淡泊名利的态度。诗人表示,尽管生活清贫,但朋友的高尚品质使他不惧怕世俗的非议。“今将辞我去,尽日来谈笑”写出了离别之际,两人依然轻松愉快地相处。接下来,诗人祝愿朋友能在官场有所作为,如同穿着华丽的朱韨(古代官员的服饰),散发光芒。

“且作朱韨行,聊能发光耀”表达了对朋友仕途成功的期许,同时也暗示了朋友可能即将远离绛州,前往更广阔的天地。“山郭寂无喧,云川不妨钓”描绘了友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既有山水间的宁静,又有垂钓的乐趣。最后,诗人感叹千里之外的胡越之地,只能遥望,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牵挂。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既赞美了友情,也寄托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期望。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思远寄师厚

马蹄践霜雪,不畏道路寒。

游子重衣裘,慈母悬心肝。

悬心几千里,冉冉岁已残。

大河今渐涸,远目常不乾。

度雁朝夕闻,尺书寄亦难。

愿同车轮复,勿比弦上丸。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恼侬

期我以踏青,花间傥相遇。

果然南陌头,翩若惊鸿度。

不语强踌蹰,羞人映芳树。

两心常自怜,两目空相注。

依依不得亲,薄暮还愁去。

记取似丹葩,知开向何处。

形式: 古风

持国遗食

乞食非为贫,妻病妾且死。

晨爨不暖釜,朝饭亦辍匕。

遗我我所恤,食我我所耻。

我耻曾我求,我恤宁我止。

应乏岂在丰,赴义实未鄙。

漂母殊下乡,为惠得终始。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挟弹篇

长安细侯年尚小,独出春郊不须晓。

手持柘弹霸陵边,岂惜金丸射飞鸟。

金丸射尽飞鸟空,解衣市酒向新丰。

醉倒银瓶方肯去,去卧红楼歌吹中。

不管花开与花老,明朝还去杜城东。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