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其七)

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翻译

跨越吴越数千里之地,如今在梦中得以相见。
躯体并非我所亲近,而床铺与枕席便是我心中的故乡。
即使化身为蝶也难以辨识,又怎能羡慕那川中悠游的鱼儿。
海上有座仙山,归期临近,令我感到神妙的转变。

注释

吴越:指古吴国和越国所在的地域,泛指今江苏、浙江一带。
数千里:形容距离非常遥远。
梦寐:梦中,睡梦之中。
今夕:今晚,今夜。
见:看见,此处指在梦中相见。
形骸:人的身体,躯壳。
非我亲:不是我所亲近的,表示对肉体的超脱或疏离感。
衾枕:被子和枕头,代指床铺,这里喻指熟悉的家乡生活。
即乡县:就是故乡,此处表达诗人把床铺视作家乡的情感寄托。
化蝶:化为蝴蝶,源自庄子《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典故,寓意超脱尘世、物我两忘的境界。
犹不识:仍然不认识,无法辨识。
川鱼:河中的鱼,此处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安可羡:怎么可以羡慕,意即对这种生活状态并不向往。
海上有仙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如蓬莱等,常被用来象征理想或仙境。
归期:返回的日期,此处指诗人期待回归理想或精神的归宿。
觉神变:感到神妙的变化,暗示归期临近时内心产生的微妙变化或期待。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远行思乡之情的诗篇,诗人借梦中见到家乡的情景来表达自己的乡愁。开篇“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两句,既点出了诗人与家乡之间遥远的距离,也表明了梦境是诗人与故土联系的唯一方式。

接着,“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两句,则通过对比现实中的孤独与梦中温暖的家乡生活,强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里的“形骸”指的是诗人在外的孤单身影,而“衾枕”则是梦中的温馨之物。

第三句“化蝶犹不识”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诗人通过“化蝶”——即《庄子》中述说的“蝴蝶梦”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的迷茫和无常。而“川鱼安可羡”则是对家乡自然美景的一种向往,川中的鱼儿悠然自得,成了诗人心中难以企及的平静生活。

最后两句,“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展现了诗人的超凡脱俗之志。海上的仙山象征着一个理想化、美好的地方,而“归期觉神变”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能够回到那个地方的期待和渴望,以及这种期待带给他内心的巨大变化。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深切的乡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哲思。

收录诗词(219)

张九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名博物,汉族。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字:子寿
  • 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
  • 生卒年:678-740

相关古诗词

感遇十二首(其八)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感遇十二首(其九)

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凤皇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感遇十二首(其十)

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感遇十二首(其十一)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

形式: 古风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