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颜长道见寄

宛转溪山邑落深,春归云物易成阴。

莺穿别坞遗新子,花谢前村失旧林。

自厌簿书为滞迹,未应轩冕足关心。

东邻幸有颜明府,清旷襟怀且共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韦骧所作,名为《和颜长道见寄》。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乡村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自然变化与生命的循环。

首联“宛转溪山邑落深,春归云物易成阴。”开篇即以溪流蜿蜒、山峦起伏的景象,勾勒出一个幽静的村落,春回大地,云雾缭绕,自然界的阴晴变化显得格外生动。这里运用了“宛转”一词,形象地描绘了溪流的曲折蜿蜒,同时也暗示了春意的渐浓。

颔联“莺穿别坞遗新子,花谢前村失旧林。”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变化。黄莺在不同的山坞间穿梭,留下新生的小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而花朵在前村凋零,老树林也失去了往日的繁茂,展示了自然界中新生与衰败的交替。这两句通过对比,巧妙地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更迭。

颈联“自厌簿书为滞迹,未应轩冕足关心。”转而抒发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他厌倦于处理繁琐的文书工作,认为这些不过是束缚自由的羁绊;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高官厚禄的淡然态度,认为它们不足以成为自己真正的关心所在。这反映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平静的生活理想。

尾联“东邻幸有颜明府,清旷襟怀且共吟。”则转向对友人的邀请,希望与同样拥有清朗胸怀的朋友一同吟诗作赋,共享心灵的宁静与愉悦。这一邀请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暗示了他渴望在诗歌中寻找心灵寄托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对官场生活的反思以及对友情的珍视,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1176)

韦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〇三三年至一一一〇五年。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年七十三岁。工诗文。除知袁州萍乡系。历福建转连判官,主客郎中。出为变路提刑。建中靖国初,(公元一一〇一年)除知明州丐宫祠,以左朝议大夫提举洞霄宫,卒。骧著有文集十八卷,赋二十卷,均《宋史艺文志》并传于世

  • 字:子骏
  • 籍贯:钱塘
  • 生卒年:公元一0五三年

相关古诗词

谢朱伯英遗诗

我辈清怀书自将,不须才与古人当。

佳辰美概无穷尽,险语高词尔转相。

吏隐未能离扰扰,诗情犹得慰皇皇。

如君逸格谁忘羡,騕袅终难困服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和颜长道寄三首(其一)首夏

秀邑发丛萱,清阴泛新竹。

园林足幽思,扬扬曲池曲。

奚独念春归,爱此未炎燠。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和颜长道寄三首(其二)县斋肆笔

簿领区区岂惬情,尘纷安得眼长青。

且希五柳先生醉,莫似清江使者灵。

临政每惭非善治,随时尤愧有劳形。

谁能与我同幽旷,陇上耦耕还带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和颜长道寄三首(其三)阅武川倡酬

往还赓唱百馀篇,草草编联后或前。

语气有时凌夜月,辞源何啻泻春泉。

须知吏隐能遗俗,不独山溪解乐天。

屈指代期秋信逼,封人莫厌屡驰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