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读石斋黄公所撰先少保神道碑赋此追感

周侯池畔树苍苍,遗碣岧峣屹此乡。

哀诔南朝颜特进,碑铭东汉蔡中郎。

千秋定论归青史,一夜悲风起白杨。

此日踌躇肠欲断,漳南高冢亦昏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陈维崧所作,名为《捧读石斋黄公所撰先少保神道碑赋此追感》。诗中描绘了对古代文人志士的追思与感慨,通过周侯池畔的树木、遗碣与碑铭,以及南朝颜特进和东汉蔡中郎的典故,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首句“周侯池畔树苍苍”,以苍翠的树木象征着历史的久远与岁月的沉淀,营造出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氛围。接着,“遗碣岧峣屹此乡”描绘了墓碑矗立在乡间的情景,暗示着逝去的英雄与文人的精神永存。

“哀诔南朝颜特进,碑铭东汉蔡中郎”两句,通过引用南朝颜特进和东汉蔡中郎的事迹,表达了对古代文人学者的崇敬与怀念。颜特进与蔡中郎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们的事迹被后世铭记,成为文化传承的典范。

“千秋定论归青史,一夜悲风起白杨”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功绩归于青史之中,同时通过“一夜悲风起白杨”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与缅怀的情绪,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最后,“此日踌躇肠欲断,漳南高冢亦昏黄”表达了诗人面对历史人物墓地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也有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感慨。漳南高冢的昏黄景象,更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感。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701)

陈维崧(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 字:其年
  • 号:迦陵
  • 籍贯:宜兴(今属江苏)
  • 生卒年:1625~1682

相关古诗词

喜汉槎入关和健庵先生原韵

当时彩笔撼江关,数子声名天地间。

讵料文章遭贝锦,偏教冰雪炼朱颜。

廿年苦语三更尽,万里流人二月还。

不信娥眉真见赎,感恩我亦泪潺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秋日怀幔亭先生二首(其一)

百二山河极望残,一门群从尽南冠。

谁怜鹦鹉笼中语,大有琵琶塞上弹。

寂寞金鸡双阙迥,飘零石马七陵寒。

锒铛夜宿昭阳殿,疑作西宫月影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秋日怀幔亭先生二首(其二)

秋色苍茫上佩刀,故人消息梦魂劳。

石城剧报收袁粲,鲁国惊闻捕孔褒。

雪窖羝羊双涕泪,锦官杜宇一悲号。

好凭万骑平南将,急趁江风挂战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送张若水出关

祖母秦州父锦州,卢家少妇又邗沟。

百年骨肉抛三地,万死悲哀并九秋。

欲赠愧无银络索,将离怕听钿箜篌。

汉庭早晚流人赦,望尔归鞭度陇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