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端无华滋

草端无华滋,阴气已盘固。

暄妍却如春,岁晚曾不寤。

一裘可以暖,贫士终难豫。

忽忽远枝空,寒虫欲坏户。

形式: 古风

翻译

草木顶端没有繁花盛开,阴冷的气息已经稳固占据。
温暖的春天景色却依然存在,即使到了年末也未曾察觉。
一件皮衣足以保暖,但贫穷之人始终难以安心享受。
远处的树枝空荡荡,寒气仿佛要穿透门窗。

注释

草端:植物顶端。
无华滋:没有花朵繁盛。
阴气:寒冷或阴暗的气息。
盘固:稳固占据。
暄妍:温暖而明媚。
岁晚:年末。
曾不寤:未曾察觉。
一裘:一件皮衣。
暖:保暖。
贫士:贫穷的人。
难豫:难以安心享受。
忽忽:空荡荡的样子。
远枝:远处的树枝。
寒虫:寒冷季节的昆虫。
坏户:穿透门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萧瑟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抒发了自己对于贫寒生活的感慨。"草端无华滋"表现了秋天草木凋零,无花可赏之景,阴气已经凝结,预示着冬日即将到来。这两句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萧瑟、冷清的氛围。

接着诗人写道:"暄妍却如春"一句,透露出对温暖和美好时光的怀念,而"岁晚曾不寤"则表达了对于年华匆匆,时光难以倒流的无奈感。这里的"暄妍"指的是温暖而美好的景象,尽管是过去的记忆,但依然如同春天一般令人怀念。

诗人随后写到:"一裘可以暖,贫士终难豫",表达了对寒冷生活无从逃避的无奈,以及对于未来的担忧。这里的"一裘"指的是足以御寒的衣物,而"贫士终难豫"则揭示了贫困之人连基本的温暖都难以为继。

最后,诗人观察到自然界的变化:"忽忽远枝空,寒虫欲坏户"。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远处树枝摇曳,寒风中昆虫欲穿透门户寻求避寒之所的图景,反映出大自然在秋末冬初的动荡不安。

整首诗通过对深秋景象的细腻描写,以及对于贫困生活的同情和无奈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荐亭

朝寻东郭来,西路历荐亭。

众山若怨思,惨澹长眉青。

迸水泣幽咽,复如语丁宁。

岂予久忘之,而欲我小停。

歇鞍松柏间,坐起俯轩棂。

秋日幸未暮,奈何雨冥冥。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要望之过我庐

念子且行矣,要子过我庐。

汲我山下泉,煮我园中蔬。

知子有仁心,不忍钩我鱼。

我池在人境,不与猵獭居。

亦复无虫蛆,出没争腐馀。

食罢往游观,鱍鱍藻与蒲。

清波映白日,摆尾扬其须。

岂鱼有此乐,而我与子无。

击壤谣圣时,自得以为娱。

形式: 古风

送子思兄参惠州军

沄沄曲江水,天借九秋色。

楼台飞半空,秀气盘韶石。

载酒填里闾,吹花换朝夕。

笙箫震河汉,锦绣烂冠帻。

地灵瘴疠绝,人物倾南极。

先朝有名臣,卧理讼随息。

稍稍延诸生,谈笑与宾客。

子来适妙年,谒入交履舄。

寂寥九龄后,此独望一国。

虞翻礼丁览,韩愈俟赵德。

孤岸镇颓波,俗流未易识。

我方文葆中,旋逐旌旗迹。

去思今岂忘,耳目熟遗迹。

吏含殷勤言,俛仰问乖隔。

当时府中儿,侵寻鬓边白。

下帷虽著书,不救寒饥迫。

谓宜门阑士,宦路久烜赫。

奈何犹差池,更捧丞掾檄。

骥摧千里蹄,鹏堕九霄翮。

人生无巧愚,天运有通塞。

试观驰骋人,意气宇宙窄。

荣华去路尘,谤辱与山积。

优游禄仕间,较计谁失得。

送君强成歌,陟岵翻感激。

形式: 古风

送元厚之待制知福州

海隅山谷閒,人物最多处。

平旦息相吹,连城黕如雾。

闽王旧宫室,丹漆美无度。

今为大帅府,千里来赴愬。

元侯文章翁,更以吏能著。

峨峨中天阁,鸣玉新改步。

衔诏出梨岭,方为远人慕。

旌旗满流水,冠盖东门驻。

四坐共咨嗟,疑侯不当去。

张仲称孝友,樊侯正求助。

名城虽云乐,行矣未宜遽。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