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厚之待制知福州

海隅山谷閒,人物最多处。

平旦息相吹,连城黕如雾。

闽王旧宫室,丹漆美无度。

今为大帅府,千里来赴愬。

元侯文章翁,更以吏能著。

峨峨中天阁,鸣玉新改步。

衔诏出梨岭,方为远人慕。

旌旗满流水,冠盖东门驻。

四坐共咨嗟,疑侯不当去。

张仲称孝友,樊侯正求助。

名城虽云乐,行矣未宜遽。

形式: 古风

翻译

海边山谷间,人烟最为繁盛。
清晨的风声呼啸,连成一片的城市犹如被雾笼罩。
昔日闽王的宫殿,红漆金碧辉煌无比。
如今已化作帅府,千里迢迢迎接李愬的到来。
元侯大人文采出众,又以政绩闻名。
巍峨的中天阁,他刚改换步伐,身佩诏书。
他带着圣旨离开梨岭,远方的人们都仰慕他的风采。
旗帜飘扬在流水边,官员们的车马停在东门。
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怀疑元侯不应如此匆匆离去。
张仲以孝顺和友善著称,樊侯此刻正需要援助。
虽然名城生活欢乐,但还是不宜急于离去。

注释

海隅:海边偏远之地。
山谷閒:山谷中的宁静。
平旦:清晨。
黕如雾:形容雾气弥漫。
闽王:古代福建的君主。
元侯:古代对高级官员的尊称。
鸣玉:形容器物上玉饰发出的声音。
衔诏:携带皇帝的命令。
远人:远方的人们。
旌旗:旗帜。
冠盖:官员的车马仪仗。
孝友:孝顺和友善。
行矣:出发吧。
遽:仓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繁华的都市景象,海隅山谷间的人物活动最为集中。早晨的和风轻拂相思之情,连城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闽王古时的宫室经过精美的丹漆装饰,但这种奢华没有限度。现在这里变成了大帅府,千里迢迢而来的客人络绎不绝。

诗中的“元侯文章翁”可能指的是元厚,他以文学才能和行政能力著称。这段描写表明元厚在福州担任要职时的声望和影响力。峨峨中天阁,形容高耸入云的宫阙,而“鸣玉新改步”则是对新修宫殿之美的赞叹。诗人随诏书出发前往梨岭,也许是在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旌旗在流水间飘扬,冠帽聚集于东门驻扎之处。这段景象展示了官府活动的繁忙与热闹。四座宾客共同议论纷争,疑虑元厚此行是否适宜。张仲被赞誉为孝顺友爱,而樊侯则在寻求正义的援助。

最后,诗人提到名城虽充满乐趣,但元厚此次出发似乎还未到时机,不宜仓促行动。这首诗不仅是对福州繁华景象的描绘,也蕴含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其未来去向的祝愿。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送文学士倅邛州

文翁出治蜀,蜀士始文章。

司马唱成都,嗣音得王扬。

荦荦汉守孙,千秋起相望。

操笔赋上林,脱巾选为郎。

拥书天禄阁,奇字校偏傍。

忽乘驷马车,牛酒过故乡。

时平无谕檄,不访碧鸡祥。

问君行何为,关陇正繁霜。

中和助宣布,循吏缀前芳。

岂特为亲荣,区区夸一方。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送王龙图守荆南

壮志高才偃一藩,更嗟贤路此时难。

长幡欲动何妨屈,老骥能行岂易闲。

沙市放船寒月白,渚宫留御古苔斑。

知公未厌还随诏,归看功名重太山。

形式: 七言律诗

送石赓归宁

虚名误长者,邂逅肯经过。

所操十馀篇,浩荡决江河。

侧身朝市间,乐少悲惭多。

文章旧所好,久已废吟哦。

开编喜有得,一读瘳沉痾。

裹饭北城阴,永怀从晤歌。

又欲及岁晚,空堂扫丝窠。

稍出平生言,道艺相琢磨。

忽随雁南飞,当此叶辞柯。

去去梨岭高,想见青坡陀。

黄花一杯酒,为寿乐如何。

微诗等瓦砾,持用报隋和。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送乔执中秀才归高邮

薄饭午不羹,空炉夜无炭。

寥寥日避席,烈烈风欺幔。

谓予勿恶此,何为向子叹。

长年客尘沙,无妇助亲爨。

寒暄慰白首,我弟才将冠。

邅回岁又晚,想见淮湖漫。

古人一日养,不以三公换。

田园在戮力,且欲归锄灌。

行矣子诚然,光阴未宜玩。

负米力有馀,能无读书伴。

形式: 古风 押[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