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随笔(其十二)

一文一质变相生,陈粟相因露积赢。

黩武求仙平准创,炎刘治乱此分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读史记随笔》系列之一,通过对比“一文一质”的变化与相生关系,以及历史中粮食储备与军事行动的关联,揭示了历史变迁中的治乱规律。

首句“一文一质变相生”,以“文”和“质”比喻历史发展中的两种力量或要素,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与生成关系,暗示历史进程中文化与物质基础的动态平衡与演变。

次句“陈粟相因露积赢”,描述了古代粮食储备制度,通过“陈粟”(陈旧的粮食)与“露积”(露天堆放的粮食)的相互依赖,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粮食安全的重视,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问题。

第三句“黩武求仙平准创”,将“黩武”(滥用武力)与“求仙”(追求不切实际的理想或超自然力量)并置,批评了历史上某些统治者为满足个人欲望或理想而忽视实际治理,导致国家动荡的行为。同时,“平准”(稳定物价)的缺失,进一步凸显了这种行为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最后一句“炎刘治乱此分明”,总结了上述分析,指出历史上的兴衰更替(“炎刘”指汉朝,此处泛指历史上的盛世与乱世)并非偶然,而是由统治者的政策、军事行动、经济管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句话强调了历史规律的明确性和可预见性,提醒后人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以明智地治理国家和社会。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乾隆皇帝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他作为帝王对于治国理政的独到见解。通过简练的语言,诗人探讨了历史变迁中的复杂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普遍真理。

收录诗词(16536)

弘历(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九月朔日作

玉塞宜秋山,金?届季月。洼棱丹渐稀,寥迥蓝益蔚。

霞标荡光幻,峰尖时出没。

菊节应指日,何必黄花发。

登高于此佳,逸兴已先勃。

形式: 古风

哨鹿十韵

凌晓出帷城,羽林簇队行。

历登千嶂迥,俯视万灯明。

宿处踪将远,虞人技各呈。

扈随留次第,翳伏展长声。

才辨林分色,俄闻鹿荅鸣。

最嫌心卞急,要在气和平。

强弱微窥势,去来仍体情。

从禽非浪漫,付物有权衡。

连获何须诩,偶空亦岂怦。

豪游真绝胜,一览众岚清。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霜花

塞草著霜花,迷离入望赊。

幻堪参富贵,诗更忆蒹葭。

火迫鹿鸣野,寒传雁落沙。

结珠凭少女,萧寂转纷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塞山云海歌

我曾澄海楼头望溟渤,髣髴蓬莱方丈银宫阙。

又曾吴山之侧观潮来,似神而非者三真幻哉。

方意天一之灵无并比,乃今塞山重见此。

世间何事不有偶,造物安能外斯理。

秋旻星斗历落悬,策骑晓陟崇冈巅。

万山足底才分色,须臾兜罗绵现疑涌波浪相连延。

乍合乍散掎五岳,何奇何怪吸百川。

章亥卢敖讵极届,丰隆巫女方昂轩。

鞠陵朱鸟为弭节,阳城神石无须鞭。

于焉游詄荡之颢气,驾方广之石船。

探万斛鲛人之珠,搴十丈玉井之莲。

信壮哉其乐,志笑痴矣而求仙。

诗成将以寄德潜,为询黄山毕竟何如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