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文明发展带来的复杂性和道德沦丧的担忧。开篇“大朴本淳默,结绳已多端”描绘了原始社会的简单纯粹与后来文明社会的复杂多样。接着,“书契起百伪,千载不复旋”指出文字的发明虽然带来了知识的积累,但也滋生了虚假和欺骗,这种现象难以逆转。诗人认为,随着“大道日已降”,即道德和真理的指引逐渐被遗忘,人们开始各自为政,妄自言说,失去了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安得万喙寂,俗厚如古先”表达了诗人对恢复古代淳朴风俗和道德风尚的渴望,希望人们能静心思考,减少纷争,回归到像古人那样淳厚的生活状态中去。最后,“仍当废简牒,置我六籍前”则提出了一种理想化的解决方案,即废弃繁琐的文字记录,将经典著作置于首位,以此来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恢复道德的权威和指导作用。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文明进步与道德退化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于重建社会道德秩序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