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元鲁山(其七)

箫韶太平乐,鲁山不虚作。

千古若有知,百年幸如昨。

谁能嗣教化,以此洗浮薄。

君臣贵深遇,天地有灵橐。

力运既艰难,德符方合漠。

名位苟虚旷,声明自销铄。

礼法虽相救,贞浓易糟粕。

哀哀元鲁山,毕竟谁能度。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翻译

笙箫奏出太平的乐章,鲁山的名声并非空穴来风。
千百年后若有人知晓,百年光阴仿佛昨日重现。
谁能继承并发扬教化,用它荡涤世间的轻浮浅薄。
君臣之间贵在深厚的理解,天地间似乎蕴藏着神秘的力量。
力量的运用本就艰难,美德的契合才显得深远。
如果名利地位空缺,声誉自然会消磨殆尽。
尽管礼法可以相互补救,但纯正的道德更易被糟粕淹没。
可悲啊,鲁山的教训,究竟谁能真正领悟并度过呢?

注释

箫韶:笙箫音乐。
太平:安宁和谐。
虚作:空有其名。
千古:千百年。
知:知晓。
幸如昨:如同昨日。
嗣教化:继承教化。
浮薄:轻浮浅薄。
深遇:深厚理解。
灵橐:神秘力量。
力运:力量运用。
德符:美德契合。
漠:深远。
名位:名利地位。
虚旷:空缺。
销铄:消磨。
贞浓:纯正道德。
糟粕:无价值的事物。
哀哀:可悲。
元鲁山:鲁山的教训。
度:领悟。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名为《吊元鲁山(其七)》。从内容上看,诗人通过对古代圣君与忠臣关系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和现实中的失望。

首句“箫韶太平乐,鲁山不虚作。”中,“箫韶”指的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种乐器,而“太平乐”则是形容盛世之音。鲁山在这里象征着理想中的美好境界,诗人通过这种设定表达了对美好过去的怀念。

接着的“千古若有知,百年幸如昨。”则透露出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历史长河中瞬间幸福的珍视。这里的“千古”与“百年”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于短暂人生的无常感。

在“谁能嗣教化,以此洗浮薄。”这两句中,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谁能够继承和发扬古代圣贤的教诲,用以净化世间的浮华与浅薄。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也是对自己时代的反省。

“君臣贵深遇,天地有灵橐。”这两句强调了君臣之间理想状态下的深厚关系,以及宇宙万物都蕴含着神秘力量。这里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寄托了对于和谐秩序的向往。

“力运既艰难,德符方合漠。”则是在说,即便是伟大的行动也充满艰辛,而品德与天命之间的契合更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去实现的过程。

在“名位苟虚旷,声明自销铄。”中,诗人表达了对于功名和地位不切实际的态度,以及对于光鲜外表下隐藏的真实性的洞察。

“礼法虽相救,贞浓易糟粕。”则是在说,即便是礼仪与法律这些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互相补充,但过于复杂严苛的道德标准往往难以坚持,最终可能沦为空谈。

最后,“哀哀元鲁山,毕竟谁能度。”则是诗人对于理想之山——鲁山的悲叹,以及对能够真正理解并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的怀疑。这里的“毕竟”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困惑。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古代美好政治形态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深刻感慨,以及对于能够实现这种理想状态的人才的渴望。

收录诗词(499)

孟郊(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 字:东野
  • 籍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
  • 生卒年:751~814

相关古诗词

吊元鲁山(其八)

当今富教化,元后得贤相。

冰心镜衰古,霜议清遐障。

幽埋尽洸洗,滞旅免流浪。

唯馀鲁山名,未获旌廉让。

二三贞苦士,刷视耸危望。

发秋青山夜,目断丹阙亮。

诱类幸从兹,嘉招固非妄。

小生奏狂狷,感惕增万状。

形式: 古风 押[漾]韵

吊元鲁山(其九)

黄犊不知孝,鲁山自驾车。

非贤不可妻,鲁山竟无家。

供养耻佗力,言词岂纤瑕。

将谣鲁山德,赜海谁能涯。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吊元鲁山(其十)

遗婴尽雏乳,何况骨肉枝。

心肠结苦诚,胸臆垂甘滋。

事已出古表,谁言独今奇。

贤人母万物,岂弟流前诗。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吊卢殷(其一)

诗人多清峭,饿死抱空山。

白云既无主,飞出意等闲。

久病床席尸,护丧童仆孱。

故书穷鼠啮,狼藉一室间。

君归新鬼乡,我面古玉颜。

羞见入地时,无人叫追攀。

百泉空相吊,日久哀潺潺。

形式: 古风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