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津迎驾

回銮下蒲坂,飞旆指秦京。

雒上黄云送,关中紫气迎。

霞朝看马色,月晓听鸡鸣。

防拒连山险,长桥压水平。

省方知化洽,察俗觉时清。

天下长无事,空馀襟带名。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翻译

皇帝返回蒲坂,旗帜直指京城长安。
洛水上空黄云缭绕,关中之地紫气相迎。
早晨看到朝霞映照下的马匹颜色,夜晚听到鸡鸣报晓。
沿途山势险峻需严密防守,长长的桥梁横跨水面平衡两岸。
考察各地风调雨顺,体察民情感知世道清明。
普天之下长久安宁,只剩下地名彰显曾经的繁华。

注释

回銮:皇帝返回。
蒲坂:地名,古代河津渡口。
飞旆:飘扬的旌旗。
秦京:长安,古代中国首都。
雒上:洛水之上。
紫气:古代认为吉祥之气。
防拒:防守抵御。
连山险:连续的高山险阻。
长桥:长而宽阔的桥。
压水平:横跨水面。
省方:巡行四方。
化洽:教化普及和谐。
察俗:观察风俗。
时清:时代清平。
天下长无事:天下长期太平。
空馀:只剩。
襟带名:地名,形容地域广阔。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皇帝巡幸归来的壮丽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与祥瑞气氛。诗人席豫以其精湛笔法,将帝王威仪与大自然之美融为一体。

"回銮下蒲坂,飞旆指秦京" 二句,描绘皇帝车驾缓缓返回蒲坂(今陕西大荔),旌旗飘扬,直指秦中都城。"雒上黄云送,关中紫气迎" 写出皇帝归来时,大地弥漫着祥瑞的黄云和紫气,彰显天人合一之美。

"霞朝看马色,月晓听鸡鸣" 两句,则从日常生活细节中捕捉到了早晨的景象,一方面观察马匹的颜色以辨别时辰,另一方面在月明星稀的夜晚聆听鸡鸣报晓。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宁静与有序。

"防拒连山险,长桥压水平" 描述的是皇帝巡幸途中的壮观景象和工程奇迹,既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也衬托出君王威仪的宏伟。

"省方知化洽,察俗觉时清" 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皇帝圣明政治的赞美,认为皇上洞悉四方之事,能够感知民间疾苦,使得社会风气清新。

最后,"天下长无事,空馀襟带名" 一句,是全诗的高潮,也是诗人的理想寄托。表达了希望天下太平,无战乱之患,而自己则留下名字和功绩,如同闲暇时分穿着宽松的衣带。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精湛的艺术技巧,更通过对皇帝巡幸盛况的描绘,传达了一种理想中的政治清明与社会安宁。

收录诗词(7)

席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周昌州刺史席固七世孙。长安年间,应试学兼流略、词擅文场科,考中上等,因父丧没有出仕。太极元年(712年)又考中手笔俊拔科。补授襄邑尉。开元二年(714年)考中贤良方正科,任阳翟尉。因观察使推荐迁任监察御史,出任乐寿令。后官授大理丞,升任考功员外郎,进退人才公正。又任中书舍人。开元二十年(732年)出任郑州刺史。次年(733年)经过韩休举荐召入朝廷任吏部侍郎。天宝六年(747年),进位礼部尚书,多次封至襄阳县子。天宝七年(748年)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 字:建侯
  • 籍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
  • 生卒年:680年-748年

相关古诗词

赋得竹箭有筠

共爱东南美,青青叹有筠。

贞姿众木异,秀色四时均。

枝叶当无改,风霜岂惮频。

虚心如待物,劲节自留春。

鲜润期栖凤,婵娟可并人。

可怜初箨卷,粉泽更宜新。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运斤赋附歌

彼二子兮以艺相崇,得一理兮其心则同。

运斤在手诚可惧,坚立不动神之雄。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霜菊

时令忽已变,行看被霜菊。

可怜后时秀,当此凛风肃。

淅沥翠枝翻,凄清金蕊馥。

凝姿节堪重,澄艳景非淑。

宁祛青女威,愿盈君子掬。

持来泛樽酒,永以照幽独。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途中览镜

四海游长倦,百年愁半侵。

赖窥明镜里,时见丈夫心。

形式: 五言绝句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