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观雨即事(其六)”为题,出自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年的诗人许南英之手。诗中借观雨之事,抒发了对僧道、官员以及自然界的深刻思考。
首句“本来僧道亦凡人”,直接点明僧道并非超凡脱俗的存在,他们也是普通人,有着与常人相似的情感和生活。这种平视的态度,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僧道的神秘化认知,强调了他们的普通性和人性。
次句“随例登坛叩上真”,描述了僧道们遵循传统仪式,向神灵祈求的行为。这里“登坛”指上香拜祭,“叩上真”则是向至高神灵表达敬意。通过这一行为,诗人探讨了信仰与仪式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
第三句“不是长官祈祷出”,转折指出并非只有官员才能得到神灵的庇佑或回应。这句话暗示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在宗教信仰中的反映,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公正的反思。
最后一句“须知涓滴尽皇仁!”则以强烈的语气强调,无论是僧道还是官员,甚至是每一滴雨水,都承载着皇恩浩荡。这里的“涓滴”比喻微小的事物,而“皇仁”则象征着君主的恩泽。诗人以此表达了一种普遍的仁爱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皆受惠于君王的恩赐,体现了儒家文化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观雨这一日常现象,巧妙地融入了对社会、宗教、自然等多层面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