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子台

早渡鸣玉桥,竟登巴子台。

云林拥磅礴,磴道穷萦回。

古寺不足观,犹有南轩开。

浩荡横深沟,逶迤环覆杯。

古人去我远,万事随尘埃。

赤穴何渺茫,青山但崔嵬。

闻名不知实,此意空悠哉。

乍到辄复还,石滑倦去来。

苟能厌耳目,未免劳筋骸。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冯山在宋朝时期游历巴子台时的所见所感。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巴子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

首句“早渡鸣玉桥,竟登巴子台”,诗人清晨渡过一座名为鸣玉桥的桥梁,最终到达了巴子台。鸣玉桥的名称暗示了其可能的美丽与声音的清脆,而巴子台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让人充满期待。

接着,“云林拥磅礴,磴道穷萦回”描绘了巴子台周围云雾缭绕的森林和蜿蜒曲折的山路,展现出一种壮丽而神秘的景象。这里的“磴道”指的是石阶小路,而“萦回”则形容道路的曲折蜿蜒,仿佛是大自然精心设计的一条路径。

“古寺不足观,犹有南轩开”则转而描述了诗人对古寺的观察。虽然古寺本身可能已经不再引人注目,但诗人仍然注意到有一处名为“南轩”的地方依然开放,这可能是供人休息或观赏的场所,为旅途中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浩荡横深沟,逶迤环覆杯”进一步描绘了巴子台周围的地理环境,深沟横跨,蜿蜒曲折,仿佛是大地的脉络。这里使用了“覆杯”这一形象比喻,来形容沟壑的形状,既生动又富有想象力。

“古人去我远,万事随尘埃”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感慨,古人离我们如此遥远,一切往事都已化为尘埃。这种时间的流逝感,让人心生感慨。

“赤穴何渺茫,青山但崔嵬”则是对赤穴(可能是指某种地下的洞穴)的描述,它显得遥远而神秘;而远处的青山则高耸入云,给人一种力量与坚韧的感觉。

“闻名不知实,此意空悠哉”表达了诗人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探索欲望,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和空虚感,因为现实往往无法完全满足心中的期待。

最后,“乍到辄复还,石滑倦去来”描述了诗人短暂的停留后,又不得不离开的情景,石路湿滑,往返的旅程令人疲惫。这既是对旅途艰辛的写照,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苟能厌耳目,未免劳筋骸”则是对生活的哲思,意思是即使满足于感官的享受,身体也会感到劳累。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思考,以及对自然与身心关系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巴子台的自然美景与历史文化,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感悟。

收录诗词(274)

冯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答王载监簿惠诗依韵

梓士多好学,独君用心苦。

始策万里足,相期一言遇。

荏苒去岁月,差池晚途路。

清节挠不变,鸡鸣任风雨。

一日起仕进,光华照门户。

谓予尝游从,复此再会聚。

清谈语言约,老笔文字古。

新诗忽持赠,病目骇观睹。

兰芷得远思,从兹识贤矩。

草木变秋节,悲风袭原卤。

自可追赋咏,何须倦贫窭。

感慨无俗音,虹蜺俟重吐。

形式: 古风

答江安尉鲜于顷野翁

宝峰首相聚,锦屏袂一判。

音容阻良觌,岁月嗟易换。

我观潼江曲,君尉泸水岸。

到处逢酒徒,无人作诗伴。

南风洒襟袖,佳句适我愿。

汶蜀几万里,信息偶中断。

三轩风雅会,萧条各分散。

孤吟少俦侣,众喙易嘲囋。

念君同所嗜,路近声可唤。

唱酬实相眷,牵率岂辞惮。

亹亹郊籍心,无为簿书乱。

形式: 古风

送梓漕李竦端臣赴阙

道途去无穷,岁序嗟易改。

相知念远别,遇物增感慨。

悲欢劳寸心,喣沬异江海。

南归得嘉报,迅掉若旋凯。

机阱触不发,神明恍犹在。

名因困愈重,事虽晚可待。

去就勿自谋,冥冥付真宰。

形式: 古风

和李曼修孺职方谢梓守张靖子立龙图游春

潼川侈风俗,一春事嬉游。

太守与民乐,高会邀良俦。

年丰廷无讼,日夕为欢谋。

宾从相追随,景物多访求。

名园布芳郊,宝刹依重丘。

红旗肃冠盖,画鼓翻倡优。

人情殊未央,春意亦少留。

最后司马至,为罗东山羞。

观棋缓带閒,试茗澄心幽。

猖狂但醒醉,感慨还唱酬。

清尊未放手,急景如转头。

分司饱馀味,经世忘远忧。

来时蚕始眠,归看场中麰。

人生苟适性,不羡万户侯。

丈夫负壮气,安知饿填沟。

得志位卿相,失时归田畴。

纷纷素所轻,大半登瀛洲。

肯为五斗米,折腰趋道周。

区区事笔砚,顶踵称恩庥。

酒酣且勿去,为我新声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