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朱泮英随从事公西上

文如水行川,气如春在花。

挟书随乃翁,千里游京华。

人生少年乐,于子何以加。

上庠阅英俊,过目知等差。

君才固逸群,如金浑泥沙。

明年对殿陛,落笔翻龙蛇。

遥怜绿槐阴,绛帐张红霞。

金门看跃马,芦鞭作横斜。

滔滔九衢中,欢情浩无涯。

驭吏亦傲睨,隐语相嘲誇。

红妆莺燕语,拭目兴叹嗟。

知谁乞佳句,骏墨字如鸦。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鉴赏

此诗《送朱泮英随从事公西上》由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描绘了朱泮英即将赴京的场景与心情,以及对其才华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许。

首句“文如水行川,气如春在花”,以水行川比喻文章流畅自然,春在花则象征着作品充满生机与活力,开篇即展现了朱泮英的文学才华。

“挟书随乃翁,千里游京华”两句,描述了朱泮英跟随父亲前往京城求学的情景,千里之行,不仅展示了其远大的志向,也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

“人生少年乐,于子何以加”表达了对朱泮英年轻时快乐生活的赞赏,同时也暗示了其未来成就将更加辉煌。

“上庠阅英俊,过目知等差”说明朱泮英在学术界的卓越表现,能够迅速识别出人才的等级,显示出其敏锐的洞察力。

“君才固逸群,如金浑泥沙”进一步赞扬了朱泮英出众的才华,将其比作金子混杂在沙中,依然能被轻易辨识出来。

“明年对殿陛,落笔翻龙蛇”预示了朱泮英将来在朝廷上的杰出表现,其文笔如龙蛇般生动有力,充满了力量与美感。

“遥怜绿槐阴,绛帐张红霞”描绘了想象中的场景,绿槐树下,绛色的帐幕上挂着红色的云霞,营造了一种庄重而美丽的氛围,象征着朱泮英未来的荣耀时刻。

“金门看跃马,芦鞭作横斜”则是对朱泮英在金门策马扬鞭、芦鞭横斜的场景的想象,展现了其未来的成功与豪迈。

“滔滔九衢中,欢情浩无涯”形容了京城繁华热闹的景象,以及人们对于朱泮英未来的无限期待与喜悦之情。

“驭吏亦傲睨,隐语相嘲誇”写出了朱泮英在京城受到的尊敬与赞誉,甚至包括那些平时高高在上的官员也对他表示了敬意。

“红妆莺燕语,拭目兴叹嗟”描绘了京城女子的美丽与欢乐,以及人们对朱泮英才华的赞叹与感慨。

“知谁乞佳句,骏墨字如鸦”最后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了对朱泮英才华的敬佩,同时暗示了他将留下许多优秀的诗句,如同乌鸦般的墨迹一样,深深刻在人们心中。

整首诗通过对朱泮英才华、志向、未来成就的赞美与期许,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赠王圣侔教授

汝江软碧摇寒空,环江玉色罗五峰。

神奇融结孕千载,于是代出文章公。

荆公道德辈孔孟,致君勋业伊周同。

君侯才气真不减,行看接武隆休功。

妙龄人誇好风节,气压颍汝何其雄。

曾经大笔战文阵,豪俊莫敢撄其锋。

老师硕儒玉堂上,争看洒笔回春工。

果然一日盖天下,声名熠耀驰华戎。

都城立石传万口,士林矜气横长虹。

岩僧废弃谁比数,亦复诵咏欢填胸。

迹微自恨不及识,向风每觉劳双瞳。

天公恤此慕善者,因遣识面山水中。

坐令平昔心变灭,譬如尘净馀清铜。

自誇问道陜西老,道人况亦参禅宗。

与君于法实昆弟,姑留十日游从容。

拙诗别君无崄句,何从赏我双颊红。

他年揖让对明主,回顾此会成虚空。

蹄轮冠盖塞门巷,容我剧笑应无从。

形式: 古风

临川陪太守许公井山祈雨书黄华姑祠

临川富山水,井山最深幽。

愧我今日来,自非清散游。

试问井中龙,吾行汝知不。

高秋嗜酣卧,此计非良谋。

晚稻已及穗,一雨足可收。

曷不跃而起,霈然泻南州。

要看贤使君,放衙拥黄紬。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寄蔡子因

平生阅诗如阅马,自怜双眼如支遁。

子因句法马群空,爽气横秋太神骏。

上苑花光缠肺肠,西湖霜晓磨风韵。

较君年少翰墨场,贾生仲舒觉寒窘。

醉中逃禅亦不恶,况复机锋类庞蕴。

奉身一饭聊自珍,富贵功名苦寻趁。

凤巢定生五色雏,文章从来论种性。

嗟余索寞卧空山,多生垢习消磨尽。

但馀欲识天下英,毙蛇脊尾犹一振。

岁月去人江浪翻,何时仰此摩天峻。

形式: 古风

骤雨

雷搥雨骨天为低,行云趋走不敢迟。

桐英满地谁拾去,花态正颦魂欲飞。

紫金蛇光谁掣断,堕空万点跳珠乱。

须臾井滑绀无泥,琉璃骨软争道驰。

乱红残萼惊千片,可怜憔悴吴姬面。

林光草色自连天,残香依约知谁怨。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