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

我来长城下,饮马长城窟。

积此古怨基,悲哉筑城卒。

当时掘土深,望望筑城高。

萦纡九千里,死者如牛毛。

骨浸窟中水,魂作泉下鬼。

朝风暮雨天,啾啾哭不已。

昔人饮马时,辛苦事甲兵。

今我饮马来,边境方清宁。

马饮再三嗅,似疑战血腥。

昔人有哀吟,吟寄潺湲声。

潺湲声不住,欲向何人诉。

青天不得闻,白日又欲莫。

此恨应绵绵,平沙结寒雾。

形式: 乐府曲辞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陈宜甫的《饮马长城窟》以长城为背景,表达了对古代筑城士兵的深深同情和对和平的珍视。诗的开篇“我来长城下,饮马长城窟”描绘了诗人来到长城边,看似平静的场景实则暗含历史的沉重。接着,“积此古怨基,悲哉筑城卒”直接点出主题,揭示了长城背后是无数劳动者付出的血泪和牺牲。

“当时掘土深,望望筑城高”通过细节描绘,展现了筑城的艰辛与不易,而“死者如牛毛”则形象地刻画了牺牲之大。接下来的诗句通过“骨浸窟中水,魂作泉下鬼”进一步渲染了悲凉气氛,将亡者的精神寄托于泉水之下,表达无尽的哀思。

诗人对比古今,感慨“昔人饮马时,辛苦事甲兵”,与今日“边境方清宁”形成鲜明对照,暗示和平来之不易。马儿的反应“马饮再三嗅,似疑战血腥”也暗示着战争的记忆并未完全消逝。最后,“此恨应绵绵,平沙结寒雾”以景结情,将无尽的哀愁融入寒冷的自然景象中,留给读者深深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对长城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逝去生命的缅怀。

收录诗词(115)

陈宜甫(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望乡歌寄卢疏斋

天漠漠兮夜茫茫,草萧飒兮金风凉。

白日淡兮雾惨,沙碛冷兮云黄。

有人兮独立而惆怅悲歌兮,南望而思乡。

溯孤鸿之影灭兮书不得而远寄,惊兔走之伏莽兮那思驰骋而发狂。

上驼车于半坡,渺哑轧之馀响。

认寒庐之几点兮,浮炊爨之烟苍。

天将寒兮感物变,岁欲暮兮单衣裳。

三载不浴兮黧瘦质之尘垢,鬓根点雪兮乱飞蓬之秋霜。

心一去兮万馀里,望不及兮云飞扬。

怀千载之向上兮人已云远,留万古之遗恨兮绵绵久长。

高台荒兮哀李陵,节旄落兮感苏郎。

蔡琰悲愤兮儿呼母而失声,公主悲歌兮愿为鹄而鶱翔。

彼丈夫女子之不同兮其情况则一耳,今我之念昔兮谁后我而悲伤。

?天宇之开廓兮去留野鹤之容易,垂我王之悯顾兮总归吾土而徜徉。

如醉梦兮意撩乱,重怅望兮回中肠。

怅望兮苦歌思之沉郁,抱琴兮托遗调于宫商。

形式: 古风

夜闻陇西歌有怀牧庵左丞

君莫唱杨柳枝,游子多别离。

君莫唱金缕衣,人老更无年少时。

自古唱歌易悲感,思入碧云愁黯黯。

阳关三叠不堪闻,河满一声肠已断。

君不见大风云飞扬,汉歌思沛乡。

又不见楚王气盖世,泣下愁乌江。

英雄胜负总尘土,一样萧萧白杨墓。

山河大地只如昨,歌声暗促年华度。

我来陇西成浪游,寂寞春残又到秋。

斜阳已落荒垒暝,片月自照交河流。

此时旅肠悲火热,陇西歌客歌清切。

学将鹦鹉树头声,化作杜鹃枝上血。

寒风不动马不鸣,馀音袅袅含馀情。

却疑古来出塞曲,至今流落传边庭。

我为沉吟愁不寐,怀古思乡赋歌意。

歌声已断歌思长,白云衰草天茫茫。

形式: 古风

毡车行

北方毡车千万两,健牛服力骆驼壮。

清晨排作雁阵行,落日分屯夹毡帐。

辙分古道辨东西,白雪黄云不可迷。

后人迤?循旧迹,那知创自轩辕时。

两轮奔奔如日月,经年轣辘何时歇。

辗教沙草绿还枯,几过河冰冻仍裂。

江南野客惯乘舟,北来只梦烟波秋。

于今天下皆王土,欲得回辕到彼游。

形式: 古风

夜静听道友董舒隐弹李陵思汉因赋长歌以写其当时之意云呈傅初庵

幽人南来弹玉琴,泠泠一曲悲南音。

况作李陵思汉调,使我夜听忧难禁。

将军虽云去已久,得君为写千古艰难心。

初撚指下才轻举,黄金殿上闻天语。

将军肯行天子许,战胜良功立须取。

大弦忽变轩昂声,指挥剑客真奇兵。

倏然百骑合争战,乱箭如雨强弓鸣。

小弦喑呜复抑郁,不觉计穷力应屈。

微臣虑远深自谋,莫逆帝心果安出。

须臾声答雁声长,雁来无书徒忆乡。

孤忠空照日耿耿,惭愧强谢苏中郎。

续续泛音转迢递,遥望长空几千里。

高台挥泪落斜阳,望断汉宫五云起。

司马忠言犹且疑,臣心只愿苍旻知。

臣虽不归筑台在,后人或为臣伤悲。

我为听琴哀此意,何况飘蓬沙漠地。

几年屡过将军台,云淡霜寒草憔悴。

今宵听君弹此曲,喜为将军鸣不平。

曲终夜长万籁静,使我归兴欲恋岩上松风清。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