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台湾竹枝词(其二十三)》由清朝诗人丘逢甲所作,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对台湾这片土地的复杂情感。
首句“师泉拜后阵云屯”,以“师泉”暗指军队,形象地描绘了军队在台湾的土地上驻扎的情景,而“阵云屯”则生动地表现了军队集结时云雾缭绕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紧张而肃穆的氛围。
次句“夜半潮高鹿耳门”,将时间推进至夜晚,鹿耳门处潮水高涨,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隐喻着历史的波澜壮阔和时代的变迁。鹿耳门作为台湾海峡的重要通道,象征着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暗示了台湾在历史长河中的特殊地位。
后两句“如此江山偏舍去,年年芳草怨王孙”,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前一句“如此江山偏舍去”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台湾被割让给外国的无奈与痛心;后一句“年年芳草怨王孙”则运用典故,借“王孙”这一古代贵族子弟的称谓,表达了对失去家园的人民的同情与哀怨,同时也寄托了对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望。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台湾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