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黄金台》,是清代诗人李希圣所作。通过这首诗,诗人借用了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古代君王求贤若渴精神的反思与批判。
“谁道昭王解爱才,千年霸业剩荒台。”开篇即以反问句式,质疑昭王是否真正懂得爱惜人才,而其千年的霸业如今只剩下一片荒凉的遗迹。昭王,即楚昭王,历史上以善于纳谏、重用人才著称,但诗人在此处提出疑问,暗示了历史上的辉煌可能并非完全归功于对人才的重视。
“乐生握龊非奇士,祗为黄金卖主来。”接着,诗人进一步阐述了对人才的看法。他认为,那些所谓的奇士,并非真的因为才华出众而被重用,而是为了金钱或其他利益而出卖自己。这里的“握龊”意指小气、狭隘,暗指那些只为个人私利而不顾道义的人。诗人通过这一对比,批评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人为了物质利益而放弃原则的行为,同时也对古代君王在选拔人才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反思。
整首诗以历史典故为引子,通过对古代君王和当代社会现象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才价值、道德原则以及权力与利益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批判,体现了诗人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