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邹道乡先生墓有感

忠公天下士,夙学能慎独。

平生寸心赤,耿耿照黄屋。

元符引裾谏,痛甚贾生哭。

上言正中宫,下言斥当轴。

直道时不容,除名窜荒服。

建中及崇宁,宠辱手翻覆。

炎蒸岭南地,文章散青馥。

晚岁归故山,林庄竟薶玉。

向来望佳城,郁郁暗松竹。

今为禾黍区,春雨耕觳觫。

翁仲知何归,云仍困无告。

嗟余佔毕生,斯文赖私淑。

愿言理侵疆,重植宰上木。

愚公将移山,自谓计已熟。

精卫欲填海,可奈力不足。

伤心复伤心,残碑卧荒麓。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过邹道乡先生墓有感》由元末明初诗人谢应芳所作,表达了对邹道乡先生的深切缅怀与敬仰之情。

首句“忠公天下士”,开篇即点出邹道乡先生的高尚品德与卓越才能,称其为“天下士”,足见其在人心中的崇高地位。接着“夙学能慎独”一句,赞扬邹先生早年便已博学多才,且能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体现出其人格的高洁与自律。

“平生寸心赤,耿耿照黄屋”两句,进一步描绘邹先生一生忠诚于国家,其赤诚之心如同照亮皇宫的光芒,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邹先生对国家的深情厚意。

“元符引裾谏,痛甚贾生哭”以历史典故类比,说明邹先生曾因直言进谏而遭受贬谪,其痛苦之深,犹如贾谊被贬时的哀伤,体现了邹先生勇于担当、不畏强权的精神。

“上言正中宫,下言斥当轴”描述邹先生谏言的针对性和力度,既针对朝廷的核心决策,也触及到权力中枢,显示出其谏言的直接性和影响力。

“直道时不容,除名窜荒服”则揭示了邹先生因坚持真理而遭到排挤,被剥夺官职,放逐远方,表现了其命运的坎坷与不幸。

“建中及崇宁,宠辱手翻覆”两句,概述了邹先生在不同朝代间命运的起伏变化,从受宠到受辱,再到再次受宠,体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

“炎蒸岭南地,文章散青馥”描绘邹先生被贬岭南后,虽身处艰苦环境,但其才华依然如青花般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象征着即使在逆境中,邹先生的才华与精神依然熠熠生辉。

“晚岁归故山,林庄竟薶玉”写邹先生晚年回归故乡,最终葬于青山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对其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美的追求。

“向来望佳城,郁郁暗松竹”通过描绘邹先生墓地周围的景致,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了对邹先生的怀念与敬仰之情。

“今为禾黍区,春雨耕觳觫”则以时间的流逝,暗示邹先生墓地如今已被农田覆盖,春雨时节,农人耕作,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象征着邹先生的精神如同春雨一般滋养着后世。

“翁仲知何归,云仍困无告”以古代石像“翁仲”作为比喻,表达了对邹先生后代的担忧,同时也反映出对邹先生身后事无人照料的感慨。

“嗟余佔毕生,斯文赖私淑”诗人感叹自己一生致力于学问,得益于邹先生的教诲,表达了对邹先生学术成就的敬佩以及对其精神传承的重视。

“愿言理侵疆,重植宰上木”表达了诗人希望邹先生的精神能够继续影响后世,如同重新种植在高处的树木,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标杆。

“愚公将移山,自谓计已熟”借用愚公移山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决心效仿邹先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

“精卫欲填海,可奈力不足”以精卫填海的传说,比喻诗人虽然有志向,但面对困难时力量有限,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挑战。

“伤心复伤心,残碑卧荒麓”最后两句,以残破的墓碑卧于荒草丛中,象征着邹先生的英灵虽已逝去,但其精神永存,令人不禁为之动容,表达了对邹先生的深深哀思与敬仰。

收录诗词(273)

谢应芳(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元末避地吴中,明兴始归,隐居芳茂山,素履高洁,为学者所宗,有《辨惑编》、《龟巢稿》等

  • 字:子兰
  • 号:龟巢
  • 籍贯:常州武进(今属江苏)
  • 生卒年:1295~1392

相关古诗词

喜复邹忠公墓田赋绝句十首谢两郡侯(其一)

府公遗爱沾幽壤,礼部文章勒翠珉。

寒食清明人洒饭,落花飞絮鸟啼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喜复邹忠公墓田赋绝句十首谢两郡侯(其二)

里翁犹记前朝事,五马年年上冢来。

白鸟能言高桂古,黄杨合把细花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养竹成大林

养竹成大林,频年竹生孙。

美竹非不多,恶竹亦已繁。

群奴为洗之,往哉聆我言。

美者慎勿伤,去恶必去根。

勿虞尔斧缺,勿惮尔力烦。

宿莽荡无馀,清风仍满园。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树头鸦舅鸣

树头鸦舅鸣,农人起耘苗。

问之何尔忙,良田莠骄骄。

去年耘较迟,草蔓全力寡。

稂莠非不除,卒以害吾稼。

吾闻农人语,猛省天下事。

养虎当害人,玩寇亦如此。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