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过邹道乡先生墓有感》由元末明初诗人谢应芳所作,表达了对邹道乡先生的深切缅怀与敬仰之情。
首句“忠公天下士”,开篇即点出邹道乡先生的高尚品德与卓越才能,称其为“天下士”,足见其在人心中的崇高地位。接着“夙学能慎独”一句,赞扬邹先生早年便已博学多才,且能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体现出其人格的高洁与自律。
“平生寸心赤,耿耿照黄屋”两句,进一步描绘邹先生一生忠诚于国家,其赤诚之心如同照亮皇宫的光芒,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邹先生对国家的深情厚意。
“元符引裾谏,痛甚贾生哭”以历史典故类比,说明邹先生曾因直言进谏而遭受贬谪,其痛苦之深,犹如贾谊被贬时的哀伤,体现了邹先生勇于担当、不畏强权的精神。
“上言正中宫,下言斥当轴”描述邹先生谏言的针对性和力度,既针对朝廷的核心决策,也触及到权力中枢,显示出其谏言的直接性和影响力。
“直道时不容,除名窜荒服”则揭示了邹先生因坚持真理而遭到排挤,被剥夺官职,放逐远方,表现了其命运的坎坷与不幸。
“建中及崇宁,宠辱手翻覆”两句,概述了邹先生在不同朝代间命运的起伏变化,从受宠到受辱,再到再次受宠,体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
“炎蒸岭南地,文章散青馥”描绘邹先生被贬岭南后,虽身处艰苦环境,但其才华依然如青花般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象征着即使在逆境中,邹先生的才华与精神依然熠熠生辉。
“晚岁归故山,林庄竟薶玉”写邹先生晚年回归故乡,最终葬于青山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对其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美的追求。
“向来望佳城,郁郁暗松竹”通过描绘邹先生墓地周围的景致,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了对邹先生的怀念与敬仰之情。
“今为禾黍区,春雨耕觳觫”则以时间的流逝,暗示邹先生墓地如今已被农田覆盖,春雨时节,农人耕作,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象征着邹先生的精神如同春雨一般滋养着后世。
“翁仲知何归,云仍困无告”以古代石像“翁仲”作为比喻,表达了对邹先生后代的担忧,同时也反映出对邹先生身后事无人照料的感慨。
“嗟余佔毕生,斯文赖私淑”诗人感叹自己一生致力于学问,得益于邹先生的教诲,表达了对邹先生学术成就的敬佩以及对其精神传承的重视。
“愿言理侵疆,重植宰上木”表达了诗人希望邹先生的精神能够继续影响后世,如同重新种植在高处的树木,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标杆。
“愚公将移山,自谓计已熟”借用愚公移山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决心效仿邹先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
“精卫欲填海,可奈力不足”以精卫填海的传说,比喻诗人虽然有志向,但面对困难时力量有限,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挑战。
“伤心复伤心,残碑卧荒麓”最后两句,以残破的墓碑卧于荒草丛中,象征着邹先生的英灵虽已逝去,但其精神永存,令人不禁为之动容,表达了对邹先生的深深哀思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