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陶望龄所作的《览镜七首(其二)》。诗中通过描绘观察镜中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理想。首句“说法从人诮马留”可能是指借他人之言来审视自己,带有自嘲之意;“似猴良亦胜真猴”则暗示诗人虽有几分猴子般的机灵,但也宁愿保持真实的自我,不完全受他人言论左右。
接下来,“牵丝刻木浑儿戏,断水残山足梦游”运用了比喻,将生活比作雕刻木偶的游戏和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认为即使平凡如雕琢木偶,也足以带来乐趣,而现实中的困境则如同残破山水,只能在梦中寻求慰藉。
“溪潦旋添菱女枻,霜痕欲上橘奴洲”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理想中的田园景象,想象着溪流边菱叶泛舟,橘树下霜华点缀,充满了诗意和宁静。
最后两句“此中纶笠真吾事,为写渔装著钓舟”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渔夫生活的向往,意为自己真正追求的是戴上纶巾,穿上渔装,悠然垂钓的生活,这体现了他对自然与简朴生活的深深热爱。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镜中自我为引子,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理想境界,语言简洁,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