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赠别少典》由清代诗人查容所作,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与情感。首联“鸣榔伐鼓不曾停,月落津楼见晓星”以生动的景象开篇,鸣榔伐鼓是水手出航前的传统仪式,月落而见晓星,则暗示着夜晚即将过去,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同时也象征着离别的时刻。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巧妙地引出了离别的主题。
颔联“芳草自分南北路,垂杨相送短长亭”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情境。芳草代表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永恒,而南北路则暗示了离别后道路的分叉,预示着分别后的各自前行。垂杨与短长亭则是古人送别时常见的景物,垂杨的柔美与短长亭的依依不舍,都充满了离别的哀愁与不舍之情。
颈联“歌残银烛愁难别,劝尽金壶醉未醒”则直接表达了离别时的复杂心情。歌残银烛,意味着宴席上的歌声已尽,只剩下烛光摇曳,暗示着离别的伤感与无奈。劝尽金壶,指饮酒至尽,试图借酒消愁,但醉意并未能真正驱散心中的愁绪,反而更添了几分离别的沉重。
尾联“岂为燕台师郭隗,一时客去感飘零”则以历史典故收尾,借郭隗的故事表达了对离别之人的深切关怀与祝福。郭隗是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此处暗喻离别之人虽将远行,但希望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燕台”,即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同时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感慨与祝福。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手法,深刻地展现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过去的留恋,以及对友人深深的祝福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