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裳为王岐公所作的挽辞之一,通过对王岐公生前事迹的追忆与赞颂,展现了其在朝廷中的崇高地位以及对国家的贡献。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之情。
“鼎味难求和,龙髯忽许攀。”这两句以“鼎味”象征国家大事,以“龙髯”比喻王岐公的高贵身份,表达了对王岐公在国家大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的肯定。同时,“难求和”与“忽许攀”形成对比,突出了王岐公在复杂政治局面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应随先帝仗,已立太师班。”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王岐公在朝中的重要角色,他不仅跟随先帝,还在朝廷中担任太师之职,显示了其在政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人散沙堤悄,恩收客馆閒。”这两句通过描绘王岐公去世后,人们离开,沙堤寂静,恩泽被收,客馆空闲的场景,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哀伤的氛围,表达了人们对王岐公逝世的深切哀悼之情。
“风神岩兢秀,千古画图间。”最后两句以“风神岩”象征王岐公的英姿与风骨,强调其形象将永远铭记于历史的画卷之中,表达了对王岐公精神永存的信念。
整体而言,这首挽辞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不仅歌颂了王岐公的功绩与品德,也寄托了后人对其的怀念与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