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洞

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

苍崖硉兀起成柱,乱石散列如惊麇。

清溪百丈下无路,水满沙土如鱼鳞。

夜深明月出山顶,下照洞口才及唇。

沉沉深黑若大屋,野老构火青如燐。

平明欲出迷上下,洞气飘乱为横云。

深山大泽亦有是,野鸟鸣噪孤熊蹲。

三人一去无复见,至今冠盖长满门。

形式: 古风

翻译

洞口前的道路狭窄得难以立足,洞内明亮空旷能容纳百人坐下。
陡峭的崖壁突起像柱子,乱石散落如同受惊的鹿群。
清澈的溪流直下百丈深,水面映照出鱼鳞般的沙土。
深夜明亮的月亮从山顶升起,照亮洞口仅及边缘。
洞穴深邃黑暗得像大屋,野外老人点燃的火光闪烁如磷火。
黎明时分想要离开却迷失方向,洞中的气息飘散如横云缭绕。
深山密林和大湖也有这样的景象,野鸟叫嚣而孤独的熊蹲伏。
三人离去后就再未相见,直到如今他们的官位仍繁多如门庭。

注释

危径:狭窄危险的道路。
明旷:明亮开阔。
硉兀:陡峭突兀。
惊麇:受惊的鹿群。
清溪:清澈的溪流。
冠盖:官位、仕途。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三游洞的奇特景象,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洞穴的险峻与幽深。首句"洞前危径不容足"写出路径的狭窄陡峭,接下来的"洞中明旷坐百人"则突显洞内空间之大。诗人运用比喻,将苍崖比作柱子,乱石比作惊惶的鹿群,形象地刻画了洞内的岩层和石态。

"清溪百丈下无路"描绘了溪流的深邃,"水满沙土如鱼鳞"则通过比喻展示了水波的层次感。夜晚,"明月出山顶,下照洞口才及唇",月光洒在洞口,增添了神秘气氛。洞内"沉沉深黑若大屋","野老构火青如磷",营造出阴森而静谧的氛围。

诗人进一步描述早晨离开时的困惑,"平明欲出迷上下",洞中的雾气仿佛横云,增添了迷离感。最后,他以"深山大泽亦有是,野鸟鸣噪孤熊蹲"暗示洞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生活着各种生物。结尾处的"三人一去无复见,至今冠盖长满门"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怀念,以及他们曾经的荣耀。

总的来说,苏辙的《三游洞》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了洞穴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寓含了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上高息轩起亭二绝(其一)

山下清溪溪上市,溪光山色映人烟。

幽亭正在人声里,长与溪山共寂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久旱府中取虎头骨投邢山潭水得雨戏作

邢山潭中黑色龙,经年懒卧泥沙中。

嵩阳山中白额虎,何年一箭肉为土。

龙虽生,虎虽死,天然猛气略相似,生不益人死何负。

虎头枯骨金石坚,投骨潭中潭水旋。

龙知虎猛心已愧,虎知龙懒自增气。

山前一战风雨交,父老晓起看麦苗。

君不见岐山死诸葛,真能奔走生仲达。

形式: 古风

久雨

云低气尚浊,雨细泥益深。

经旬势不止,晚稼日已侵。

闲居赖田食,忧如老农心。

堆场欲生耳,栖亩将陆沉。

常赋虽半释,杂科起相寻。

凶年每多暴,此忧及山林。

号呼天不闻,有言不如喑。

愿见云解脱,秋阳破群阴。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千叶白莲花

莲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

临池见千叶,谪堕问何故。

空明世无匹,银瓶送佛所。

清泉养芳洁,为我三日住。

蔫然落宝床,应返梵天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