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值雪

云黄瓦白照千家,雪里迎春倍物华。

士女红楼先捲幔,吏人采杖忽生花。

瑞多自古无连岁,路滑从东接郡衙。

半是三农占水旱,直随牛尾不辞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一场大雪降临在春日,给千家万户带来了一片银装素裹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场雪对于自然与人间的双重影响。

首句“云黄瓦白照千家”,以“云黄”与“瓦白”对比,生动地描绘出雪后阳光照耀下,屋顶积雪与瓦色相映成趣的景象,仿佛整个世界都被一层洁白的雪衣所覆盖,照亮了千家万户。

接着,“雪里迎春倍物华”,点明了这场雪不仅带来了冬末的寒冷,更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因此而更加生机勃勃,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和谐。

“士女红楼先捲幔,吏人采杖忽生花”,这两句通过人物活动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感。士女们在红楼上卷起窗帘,欣赏雪景;官吏们手持竹杖,在雪中漫步,仿佛雪地上的花朵般轻盈。这些细节描绘,既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也展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瑞多自古无连岁,路滑从东接郡衙”,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连续多年瑞雪的感慨,同时也关注到了雪带来的交通不便,以及它对行政机构的影响。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细致观察。

最后,“半是三农占水旱,直随牛尾不辞赊”,诗人将目光转向了农业社会,指出这场雪对于农民来说,既是希望也是挑战。一方面,雪水可以滋润土地,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另一方面,道路的阻塞和运输的困难也可能影响到农业生产。这里,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明朝时期一场大雪对于自然景观、社会生活以及农事活动的影响,既富有诗意又蕴含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1576)

徐渭(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 号:天池山人
  • 籍贯: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1521—1593

相关古诗词

赠秦仲虚

冰玉山人本绝埃,西湖自筑初阳台。

何年养鹤曾飞去,是水当门尽绕来。

道士忽逢松树下,渔舟放在藕花隈。

知余欲与为邻舍,指点孤山一角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中秋雨集金氏园亭次陈思立

中秋风雨剧凌冯,拂闷觥筹倒一朋。

绿桂隔年疏彩晕,银毬终夜断长绳。

泥深水掌花边鸭,帽落霜颠影外僧。

醉后忽呼长剑看,赤鳞乘涨欲飞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十六日霁与张长治伯仲集城隅次长治韵

飘砧飞柝戍营秋,坐里閒听说潞州。

孤镜满城池水洗,明河千尺傍人流。

笑论昨夕能漂瓦,醉唤红裙缓下楼。

自古阴晴谁料得,莫辞连夜典鹴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许口北遗以绫帛绵三物题曰袍具作诗谢之

吴蚕巳挂山人肘,边马尤堪北寺台。

其奈沙场推解雪,那能花处一题梅。

昨期后府将军猎,今学西邻道士雷。

叠取蒲团高一尺,坐消一辆蔚州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