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山中秋夜的静谧与深思。首句“黄卷存馀习”,以“黄卷”象征书籍,暗示诗人虽已年老,仍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对知识的追求未曾停歇。接着“青灯共晚凉”,描绘出在昏黄灯光下,诗人与晚秋的凉意相伴的情景,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
“只知书味永,不觉鬓丝长”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沉浸在书本的世界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甚至忽略了自己头发的白发渐生,体现了他对读书的热爱和沉浸其中的专注。这种忘我的状态,既是对知识的渴求,也是对岁月流逝的淡然态度。
“老桧千年物,幽兰一国香”运用对比手法,将“老桧”与“幽兰”并置,前者代表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后者则象征高洁的品质。通过“千年”与“一国”的修饰,强调了两者虽形态各异,却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香气,寓意着诗人虽年老,但内心依然保持高洁与坚韧。
最后,“平生陶靖节,此夕邈相望”引用了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字,表达了诗人与陶渊明精神上的共鸣。陶渊明以其田园诗著称,追求自然、简朴的生活,而此处诗人似乎在这一山中秋夜,找到了与陶渊明相似的心境,表达了对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对岁月的淡然态度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哲理意味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