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岂无高人,刻意在枯槁。

竟为恩爱累,有志莫能保。

君能唤我归,衰鬓及未葆。

何非有此翁,那得有此媪。

著书吾岂能,庶几获幽讨。

何必登鹿门,是山皆可老。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鉴赏

这首诗《答》由宋代诗人唐庚所作,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志向与归隐的深刻思考。

首句“世岂无高人,刻意在枯槁”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高人形象,他们追求精神上的纯净与超脱,通过极端的自我约束来达到内心的宁静。然而,“竟为恩爱累,有志莫能保”,现实往往与理想相悖,即使有远大的志向,也常常被世俗的情感所牵绊,难以保持初心。

接着,“君能唤我归,衰鬓及未葆”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如果有人能够引导他回归自然,即便年华已逝,他也能享受那份宁静与自由。这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远离尘嚣、寻求内心平静的渴望。

“何非有此翁,那得有此媪”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老年生活态度的理解。他认为,无论是老翁还是老妇,只要心态平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满足。这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各个阶段价值的肯定,以及对和谐共生、相互陪伴的重视。

最后,“著书吾岂能,庶几获幽讨”表明了诗人对自己创作能力的谦逊态度,同时也表达了通过深入思考与探索,希望能获得心灵深处的感悟与启迪的愿望。“何必登鹿门,是山皆可老”则以鹿门山为例,说明真正的归隐并不在于地理位置,而在于心灵的安放与自由。任何地方,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心境,都可以成为理想的归宿。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探讨人生的追求、归隐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老年生活、个人价值与创作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313)

唐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1070年~1120年在世,北宋诗人。人称鲁国先生。哲宗绍圣(一○九四)进士(清光绪《丹棱县志》卷六),徽宗大观中为宗子博士。经宰相张商英推荐,授提举京畿常平。商英罢相,庚亦被贬,谪居惠州。后遇赦北归,复官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后于返蜀道中病逝

  • 字:子西
  • 籍贯:眉州丹棱(今属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唐河乡

相关古诗词

戊子大水二首(其一)

踏歌喧喧杂铙鼓,潭边呼龙令作雨。

龙嗔挥水十大馀,千村万落几为鱼。

寄谢龙神且安处,熟睡深潭不惊汝。

形式: 古风

戊子大水二首(其二)

夜半传呼河入室,揽衣下床深没膝。

旧来水不到谯门,老巫归咎西门君。

西门君去老巫舞,明年却娶河伯妇。

形式: 古风

除凤州教授非所欲也作此自宽

人生才食顷,何处分好弱。

刑狱即道场,筦库有真乐。

故纸终日翻,毛锥几年阁。

百函无力致,诸公谁说著。

今承学校乏,颇讶名字错。

宿业岂无恋,得冶不敢跃。

骨肉远难俱,囊装贫易缚。

师儒要好手,老大良非脚。

戛尽识羹空,抽穷知茧薄。

后生端所畏,人材若为作。

岂唯嘲孝先,更恐困有若。

行路固知难,得地幸不恶。

柳拖千丈丝,山集五色雀。

绛纱谅无有,苜蓿聊可嚼。

况闻豆积岭,中有不死药。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登越王楼

左绵城北长安道,马足翻翻人自老。

越王高楼藏道边,道上行人不迷到。

楼前西日堕江红,一见如逢邻舍翁。

向来何处识面目,应在少陵诗句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