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前韵和诸公

白发星星纱帽乌,怕随年少过西湖。

清明上冢行人少,寒食开门宫使无。

半世行藏随杖屦,百年悲乐寄樽壶。

归来第五桥边路,半树残阳噪毕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满头白发如星点的纱帽下,我害怕跟随年轻的步伐度过西湖。
清明时节扫墓的人稀少,皇宫守卫在寒食节也不再把门打开。
半生的足迹和经历都随身携带在拐杖和鞋子中,一生的悲欢离合寄托在酒杯之中。
回到第五桥边的小路,夕阳下半树的鸟儿嘈杂喧闹。

注释

白发:指老年人的白头发。
星星:形容白发散布状。
纱帽:古代官员的官帽。
年少:年轻人。
西湖:杭州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祭扫先人的日子。
上冢:扫墓。
行人:扫墓的人。
寒食:中国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一两天,禁烟火。
宫使:皇宫的使者或守卫。
行藏:指人的行为和经历。
杖屦:拐杖和鞋子,代指行走。
百年:一生。
悲乐:悲欢离合。
樽壶:酒杯,借指饮酒。
归来:返回。
第五桥:可能指某个具体的桥。
残阳:傍晚的太阳。
噪:嘈杂。
毕逋:鸟名,即斑鸠。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何梦桂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生命无常以及个人悲欢离合的情感体验。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情怀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首句“白发星星纱帽乌,怕随年少过西湖。”通过对头发变白的描写,表达了时间流逝、人生易老的情感。西湖作为背景,让人不禁思考生命的短暂与美好。

接下来的“清明上冢行人少,寒食开门宫使无。”则是通过清明节(现在的 Tomb Sweeping Day)这个特定时段,描绘出人们扫墓时的情景。清冷的气氛和稀少的人影,烘托出了一个静谧而又有些凄凉的画面。

“半世行藏随杖屦,百年悲乐寄樽壶。”这两句诗则是对人生的一种概括。半世的行走与隐居,以及用酒来寄托一生的喜怒哀乐,都透露出一种超脱红尘、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最后,“归来第五桥边路,半树残阳噪毕逋。”则是诗人归来的情景描写。第五桥作为一个具体的地点,让人联想到诗人对故地的眷恋。而“半树残阳”则增添了一种岁月流逝、光阴荏苒之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和生活细节的精彩描绘,展示了诗人的情感深度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527)

何梦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咸淳中前后在世。咸淳元年,(公元一二六五年)进士,为太常博士,历监察御史官,大理寺卿。引疾去,筑室小酉源。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终于家。梦桂精于易,著有易衍及中庸,致用

  • 籍贯:淳安

相关古诗词

再和(其四)

劫池出墨灰,厄海腾洪波。

阴阳互勃蚀,天地相激摩。

人生寿能几,百岁易蹉跎。

毋用戚戚忧,且赋浩浩歌。

鸴鸠渐溟鹏,修鲸渺沙鮀。

物性各有极,相企成舛讹。

顺天以全德,安土以敦和。

及时且娱乐,不乐将奈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再和(其二)

火鼠不畏热,冰蚕不畏寒。

未能蹈冰火,吾姑袭人间。

徒骇广可泳,太行巍可攀。

世路蹇幽蔽,邅回行路难。

君坐歌三调,我起舞七盘。

歌苦舞未终,观者心未酸。

矢言浩无极,恐彼隔肺肝。

无言赋悄悄,永夜长寤叹。

形式: 古风

再和(其一)

采芳遗所思,所思道幽绝。

濯发沐兰膏,卷然在发末。

鴂啼众芳萎,微物固先识。

我方行迈迈,我载歌昔昔。

操舟入觞深,被发出梁沫。

至人本神游,讵知见者惑。

畏途窘善步,变境乏全德。

委顺天地间,谁主复谁客。

形式: 古风

再和(其三)

渴不待醴酒,行潦聊可挹。

寒不待罗襦,短布聊自织。

人生志富贵,役役死尘迹。

天鸡报明晨,暮钟送归夕。

万化迭故新,来者未终极。

百年无定期,馀日姑自适。

拟学种蟠桃,谁能待花实。

海鸥倦长风,低徊此休息。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