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光相寺

至人悲念摄冥顽,倏见光明指顾间。

亿劫未曾亲见佛,一宵今得暂栖山。

从来叶障须除结,此去功名直等閒。

欲以残年奉香火,尘劳无计恋松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有道之人悲悯众生愚昧,忽然间见到光明就在眼前。
历经无数劫难从未亲眼见过佛陀,今夜得以暂时栖身山中。
长久以来,心中的纠结如同树叶遮蔽,现在看来都成了过眼云烟。
此行的目标只为供奉佛像,世俗的忧虑再也不能让我留恋山中的宁静。

注释

至人:有道之人。
冥顽:愚昧无知。
倏见:忽然看到。
光明:佛教中的智慧或真理。
亿劫:极言时间之长。
佛:佛教中的最高智慧象征。
一宵:一夜之间。
栖山:在山中停留。
叶障:比喻心中的困扰或障碍。
须除:必须去除。
功名:世俗的名声和地位。
直等閒:完全不值一提。
残年:晚年。
香火:供奉佛像的香烛,象征信仰。
尘劳:世俗的劳苦和烦恼。
松关:松林中的关隘,象征隐居之地。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对佛法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尘世功名的超脱。开篇"至人悲念摄冥顽,倏见光明指顾间"表达了诗人对于深邃难以理解之事的悲观态度,及突然之间领悟到某种真理或启示的感慨。

"亿劫未曾亲见佛,一宵今得暂栖山"则表明尽管过去亿万年未曾亲眼所见佛,但今夜终于有机会在佛寺中短暂停留,显示出诗人对佛教的渴望和追求。

"从来叶障须除结,此去功名直等閒"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世间纷争、功名利禄的超脱态度,以及对于心灵障碍的清除和解脱之愿。

最后两句"欲以残年奉香火,尘劳无计恋松关"表达了诗人希望在余生中致力于佛教修行,用香火来象征对佛法的供养和崇敬,同时也表明了对于尘世繁琐劳碌无从排解的无奈,以及对远离尘世、隐居山林之所的向往。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佛教信仰的深刻内省,展现了一种超脱红尘、追求精神净化的主题。

收录诗词(220)

王之望(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南宋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后寓居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其父王纲,任徽州(今安徽省歙县)通判(与知府、知州共治政事),因反对金人立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为君,为时人所敬重。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乾道六年(1170年)卒于临海。所著有《汉滨集》、《奏议》、《经解》等行于世。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诗人

  • 字:瞻叔
  • 生卒年:1102-1170

相关古诗词

留题修觉山绝胜亭

古寺幽岩万木稠,蜀川一览尽西州。

依微远树低平野,散漫清江吐乱洲。

老眼乍明疑岘首,归心忽动忆槎头。

当年风物悲游子,子美应同故国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缺题

天梯云栈转龙旗,细雨凄风暗路岐。

七夕难忘祈巧夜,三乡不以望仙时。

曲江若悟贤臣语,汾水宁伤才子词。

此日铃声肠断处,后庭遗唱未为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缺题

霜晴爱日晓生东,萧寺山茶赏岁丰。

锦里出遨驱小队,雪山纳堠狎诸戎。

叶连油幕侵天碧,花倚朱旗特地红。

美景良辰万人喜,不妨行乐一尊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寄制帅

五郡驰驱两月忙,少城春事杳相忘。

鷅鹠鸣处韶光老,鹈鴂声中旅思长。

曾为青山迂客路,莫偕红旆访仙乡。

浣花时节归期近,犹及遨头共一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