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斋读经

壮龄非济物,柔翰误为儒。

及此斋心暇,翛然与道俱。

散材诚独善,正觉岂无徒。

半偈莲生水,幽香桂满炉。

息阴惭蔽芾,讲义得醍醐。

迹似桃源客,身撄竹使符。

华夷参吏事,巴汉混州图。

偃草怀君子,移风念啬夫。

翳桑俄有绩,宿麦复盈租。

圆寂期超诣,凋残幸已苏。

解空囊不智,灭景谷何愚。

几日遵归辙,东菑殆欲芜。

形式: 排律 押[虞]韵

翻译

壮年未能济世,文弱之才误入儒门。
如今心静有闲暇,随道逍遥自在无拘。
散漫之材本应独善其身,正道觉悟难道没有同道。
诵经半偈莲花出水,禅香满室如桂馥郁。
荫庇他人我心有愧,讲解佛法获深义。
生活如桃源隐士,职务却似竹使忙碌。
中外官员共理政务,巴蜀之地地图混淆。
怀念君子,期待移风易俗如啬夫。
桑树迅速结果,宿麦丰收满仓库。
追求圆寂超脱,万物凋零幸而复苏。
空囊已空非智者,消灭光明实乃愚行。
归途尚需时日,东边田地几乎荒芜。

注释

壮龄:壮年时期。
济物:济世救民。
柔翰:文弱之才。
儒:儒家。
暇:闲暇。
翛然:自由自在。
散材:散漫之才。
正觉:正道觉悟。
莲生水:莲花出水。
幽香:香气。
息阴:荫庇。
蔽芾:遮蔽。
讲义:讲解佛法。
醍醐:佛教中的高深教义。
迹似:生活像。
竹使:竹简上的官职。
华夷:中外。
巴汉:巴蜀地区。
偃草:怀念。
啬夫:古代负责税收的小官。
翳桑:桑树。
宿麦:陈麦。
圆寂:佛教中指修行者的死亡。
凋残:凋零。
解空囊:空虚的内心。
灭景谷:消灭光明。
归辙:归途。
殆:几乎。
芜:荒芜。

鉴赏

这首诗名为《郡斋读经》,出自唐代诗人羊士谔之手。从诗的内容来看,羊士谔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感受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智慧与修养的追求。

"壮龄非济物,柔翰误为儒。" 这两句表明在年轻力壮时未能济世救人,只是在书卷中误入儒家学说,显露出诗人对个人早期志向与实际行动之间差距的反思。

"及此斋心暇,翛然与道俱。" 当到了闲暇时刻,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大道相伴随,体现了诗人在静谧中寻找精神寄托和提升自我修养的愿望。

"散材诚独善,正觉岂无徒。" 这两句强调了个人才华虽独立但并非孤立,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希望有志同道合者相伴。

"半偈莲生水,幽香桂满炉。" 莲花在水中生长,桂香充盈炉膛,是诗人借景抒情,寓意高洁和清香之美。

"息阴惭蔽芾,讲义得醍醐。" 阴霾散去,芜花显露;讲述经书得到了精华,这里说明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学习中得到净化和升华。

接下来的几句则是对个人修养、学问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进一步表达。"迹似桃源客,身撄竹使符。" 诗人自比为桃花源中的隐者,与竹林中使者相呼应,寓意超脱尘世。

最后几句则是诗人对于个人成就、智慧和心灵修养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内在世界和外部景物的描绘,展示了诗人追求真理、提升自我修养,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尚情操。

收录诗词(102)

羊士谔(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贞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士。顺宗时,累至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奖,擢为监察御史,掌制诰。後以与窦群、吕温等诬论宰执,出为资州刺史。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与韩梓材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称。著集有《墨池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 籍贯:泰山(今山东泰安)
  • 生卒年:约762~819

相关古诗词

息舟荆溪入阳羡南山游善权寺呈李功曹巨

结缆兰香渚,柴车上连冈。

晏温值初霁,去绕山河长。

献岁冰雪尽,细泉生路傍。

行披烟杉入,激涧横石梁。

层阁表精庐,飞甍切云翔。

冲襟得高步,清眺极远方。

潭嶂积佳气,荑英多早芳。

具观泽国秀,重使春心伤。

念遵烦促途,荣利骛隙光。

勉君脱冠意,共匿无何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斋中有兽皮茵偶成咏

逸才岂凡兽,服猛愚人得。

山泽生异姿,蒙戎蔚佳色。

青毡持与藉,重锦裁为饰。

卧阁幸相宜,温然承宴息。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题枇杷树

珍树寒始花,氛氲九秋月。

佳期若有待,芳意常无绝。

袅袅碧海风,濛濛绿枝雪。

急景自馀妍,春禽幸流悦。

形式: 古风

风泉留古韵,笙磬想遗音。

桂朽有遗馥,鸾飞安可待。

尘沙蔼如雾,长波惊飙度。

雁起汀洲寒,马嘶高城暮。

银釭倦秋馆,绮瑟瞻永路。

重有携手期,清光倚玉树。

形式: